影像谎言
影像故事真伪的一次较全面透视——代序
前言:不再眼见为凭的数码影像年代
第一章:影像轻易被篡改的数码年代
1.1 为宣传不择手段,电脑篡改照片
1.1.1 不惜一切代价篡改影像
1.1.2 新闻摄影讲师的作品也被篡改
1.2 数码影像技术冲击新闻摄影
1.2.1 由模拟年代到数码年代的篡改新闻影像
1.2.2 数码篡改照片技术初现的数码印前时代
1.2.3 在桌上篡改新闻照片的年代
查看完整
前言:不再眼见为凭的数码影像年代
第一章:影像轻易被篡改的数码年代
1.1 为宣传不择手段,电脑篡改照片
1.1.1 不惜一切代价篡改影像
1.1.2 新闻摄影讲师的作品也被篡改
1.2 数码影像技术冲击新闻摄影
1.2.1 由模拟年代到数码年代的篡改新闻影像
1.2.2 数码篡改照片技术初现的数码印前时代
1.2.3 在桌上篡改新闻照片的年代
查看完整
伍振荣(Alex Ng),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文学硕士(视觉传播)、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高级讲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摄影杂志》及《DC Photo数码摄影》总编辑,香港资深摄影文化人及多产的影像作家。主要著作包括《光与曝光》、《影像谎言》、《数码摄影实用攻略》、《Photoshop CS2专业影像处理手册》、《SnapShot@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解码》、《摄影独白》、《摄影观念》、《缘来摄影》、以及其它数十种摄影及相机参考书等。
伍振荣先生的《影像谎言》,清晰梳理了新闻摄影数字化的发展,深入分析了影像轻易被篡改的重重现状、问题,并从技术监督、职业规范、法规伦理等层面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对策研究,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极高的实践价值,多处反映出作者的独到创新见解。
影像故事真伪的一次较全面透视——代序
前言:不再眼见为凭的数码影像年代
第一章:影像轻易被篡改的数码年代
1.1 为宣传不择手段,电脑篡改照片
1.1.1 不惜一切代价篡改影像
1.1.2 新闻摄影讲师的作品也被篡改
1.2 数码影像技术冲击新闻摄影
1.2.1 由模拟年代到数码年代的篡改新闻影像
1.2.2 数码篡改照片技术初现的数码印前时代
1.2.3 在桌上篡改新闻照片的年代
1.2.4 在任何地方也可以篡改照片
1.3 摄影由有相为证到眼见也不能尽信
1.3.1 从照片看世界,影像极受信任
1.3.2 篡改影像在以往并不太容易
1.3.2 篡改新闻照片促使问题受到关注
第二章:新闻摄影数码化的发展
2.1 数码新闻摄影发展概略
2.2 由模拟到电子:影像扫描技术的发展
2.3 个人电脑:把篡改能力放在桌上
2.3.1 IBM PC及Wintel数码影像平台
2.3.2 Macintosh的数码影像平台
2.4 数码影像编修:由SCitex到Photoshop
2.4.1 1980年代的数码印前系统SCITEX
2.4.2 1990年代的影像编修软件PHTOTOSHOP
2.5 数码相机:由电子影像到数码摄影
2.5.1 数码相机的根源
2.5.2 电子影像急速发展的1970年代
2.5.3 电子静态录像相机的新闻应用
2.5.4 数码摄影取代了电子静态录像
第三章:操控新闻影像的演变
3.1 早期的影像操控及篡改
3.1.1 美国内战时的操控战争照片
3.1.2 早期新闻照片难免被篡改
3.1.3 新闻照片可当新闻绘图的参考
3.1.4 网点印刷术使新闻摄影蓬勃
3.1.5 小报当道、篡改新闻影像横行
3.1.6 管理层的明目张胆操控影像
3.1.7 现代新闻摄影:摒弃操控影像的时代
3.1.8 现代新闻摄影的出现
3.2 数码年代的新闻影像操控
3.2.1 1980:令专业道德开始动摇的Scirex
3.2.2 1990:在桌面操控影像的Photoshop年代
3.2.3 2000:把篡改影像推到最前线
第四章:操控新闻影像的灰色地带
4.1 新闻摄影与摄影插图
4.1.1 经过篡改的新闻照片都只能是插图
4.1.2 操控视觉效果不能被接受
4.1.3 追求视觉效果是操控影像的原因
4.2 杂志封面照片是否新闻照片?
4.2.1 体育杂志惯常篡改封面照片
4.2.2 篡改封面照片已成惯例
4.2.3 为了增加销量,篡改封面照片难免
4.2.4 商业考虑为优先前提
4.3 影像修饰与影像篡改如何定分界?
4.3.1 改变影像原意就是篡改
4.3.2 关键在于意图,而非方法
4.4 新闻媒体内部的监察是否形同虚设?
4.4.1 道德规范要追上时代
4.4.2 新闻机构的盲目信任造成漏洞
4.4.3 编辑对篡改影像视而不见助长歪风
4.4.4 新闻媒体没有做好把关责任需承担后果
4.5 法律规管篡改照片研究
第五章:科技错或是人错?篡改影像的“黑手”在幕后
5.1 操控者的个人意愿及欲望
5.1.1 篡改新闻照片若无其事
5.1.2 原始图片永远无法提供
5.2 篡改影像的幕后黑手
5.2.1 篡改多少只是程度及能力的问题
5.2.2 消失了的栏杆无人发现
5.3 传统黑房技术也可以构成篡改
5.3.1 传统黑房加工也可以构成篡改照片
5.3.2 数码篡改更天衣无缝
5.4 真照片,假事实:都是摄影记者惹的祸
5.4.1 罗贝尔·杜瓦诺巴黎一吻的代价
5.4.2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耐人寻味之吻
5.4.3 乔·罗森塔尔琉璜岛摆拍升旗证据确凿
5.4.4 罗伯特·卡帕谜一样的第二个中枪战士
5.4.5 记者摆拍在过去并非未受太大质疑
5.5 业界对操控影像提高警觉性
5.5.1 摄影记者涉嫌摆拍插图被过度关注
5.5.2 新闻机构受道德压力
第六章:面对数码影像时代的挑战
6.1 明确制定数码摄影实务指引及道德规范
6.1.1 数码新闻摄影的观念争议
6.1.2 道德规范条款要因应时代作修订
6.1.3 记者应保留“电子底片”:Raw原始档
6.1.4 数码摄影道德规范的具体原则
6.2 强化内部监察新闻照片的制度
6.2.1 编辑要对滥用数码技术提高警觉
6.2.2 摄影记者为个人理由篡改新闻影像
6.2.3 新闻机构普遍对摄影记者相当信任
6.2.4 建议新闻机构应该考虑的措施
6.2.5 防止篡改新闻影像措施可行性的讨论
6.3 全民影像教育提高真实影像意识
6.3.1 篡改影像文化充斥
6.3.2 教育界抗衡篡改照片的文化
结束语:篡改新闻影像就是篡改历史
后记:我的摄影心路历程及鸣谢
后记再后记:最后,还是要说感谢的话!!
附录:真实影像没有绿洲?摄影记者难免被Photoshop引诱?
注释
引用文献
关于作者
^ 收 起
前言:不再眼见为凭的数码影像年代
第一章:影像轻易被篡改的数码年代
1.1 为宣传不择手段,电脑篡改照片
1.1.1 不惜一切代价篡改影像
1.1.2 新闻摄影讲师的作品也被篡改
1.2 数码影像技术冲击新闻摄影
1.2.1 由模拟年代到数码年代的篡改新闻影像
1.2.2 数码篡改照片技术初现的数码印前时代
1.2.3 在桌上篡改新闻照片的年代
1.2.4 在任何地方也可以篡改照片
1.3 摄影由有相为证到眼见也不能尽信
1.3.1 从照片看世界,影像极受信任
1.3.2 篡改影像在以往并不太容易
1.3.2 篡改新闻照片促使问题受到关注
第二章:新闻摄影数码化的发展
2.1 数码新闻摄影发展概略
2.2 由模拟到电子:影像扫描技术的发展
2.3 个人电脑:把篡改能力放在桌上
2.3.1 IBM PC及Wintel数码影像平台
2.3.2 Macintosh的数码影像平台
2.4 数码影像编修:由SCitex到Photoshop
2.4.1 1980年代的数码印前系统SCITEX
2.4.2 1990年代的影像编修软件PHTOTOSHOP
2.5 数码相机:由电子影像到数码摄影
2.5.1 数码相机的根源
2.5.2 电子影像急速发展的1970年代
2.5.3 电子静态录像相机的新闻应用
2.5.4 数码摄影取代了电子静态录像
第三章:操控新闻影像的演变
3.1 早期的影像操控及篡改
3.1.1 美国内战时的操控战争照片
3.1.2 早期新闻照片难免被篡改
3.1.3 新闻照片可当新闻绘图的参考
3.1.4 网点印刷术使新闻摄影蓬勃
3.1.5 小报当道、篡改新闻影像横行
3.1.6 管理层的明目张胆操控影像
3.1.7 现代新闻摄影:摒弃操控影像的时代
3.1.8 现代新闻摄影的出现
3.2 数码年代的新闻影像操控
3.2.1 1980:令专业道德开始动摇的Scirex
3.2.2 1990:在桌面操控影像的Photoshop年代
3.2.3 2000:把篡改影像推到最前线
第四章:操控新闻影像的灰色地带
4.1 新闻摄影与摄影插图
4.1.1 经过篡改的新闻照片都只能是插图
4.1.2 操控视觉效果不能被接受
4.1.3 追求视觉效果是操控影像的原因
4.2 杂志封面照片是否新闻照片?
4.2.1 体育杂志惯常篡改封面照片
4.2.2 篡改封面照片已成惯例
4.2.3 为了增加销量,篡改封面照片难免
4.2.4 商业考虑为优先前提
4.3 影像修饰与影像篡改如何定分界?
4.3.1 改变影像原意就是篡改
4.3.2 关键在于意图,而非方法
4.4 新闻媒体内部的监察是否形同虚设?
4.4.1 道德规范要追上时代
4.4.2 新闻机构的盲目信任造成漏洞
4.4.3 编辑对篡改影像视而不见助长歪风
4.4.4 新闻媒体没有做好把关责任需承担后果
4.5 法律规管篡改照片研究
第五章:科技错或是人错?篡改影像的“黑手”在幕后
5.1 操控者的个人意愿及欲望
5.1.1 篡改新闻照片若无其事
5.1.2 原始图片永远无法提供
5.2 篡改影像的幕后黑手
5.2.1 篡改多少只是程度及能力的问题
5.2.2 消失了的栏杆无人发现
5.3 传统黑房技术也可以构成篡改
5.3.1 传统黑房加工也可以构成篡改照片
5.3.2 数码篡改更天衣无缝
5.4 真照片,假事实:都是摄影记者惹的祸
5.4.1 罗贝尔·杜瓦诺巴黎一吻的代价
5.4.2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耐人寻味之吻
5.4.3 乔·罗森塔尔琉璜岛摆拍升旗证据确凿
5.4.4 罗伯特·卡帕谜一样的第二个中枪战士
5.4.5 记者摆拍在过去并非未受太大质疑
5.5 业界对操控影像提高警觉性
5.5.1 摄影记者涉嫌摆拍插图被过度关注
5.5.2 新闻机构受道德压力
第六章:面对数码影像时代的挑战
6.1 明确制定数码摄影实务指引及道德规范
6.1.1 数码新闻摄影的观念争议
6.1.2 道德规范条款要因应时代作修订
6.1.3 记者应保留“电子底片”:Raw原始档
6.1.4 数码摄影道德规范的具体原则
6.2 强化内部监察新闻照片的制度
6.2.1 编辑要对滥用数码技术提高警觉
6.2.2 摄影记者为个人理由篡改新闻影像
6.2.3 新闻机构普遍对摄影记者相当信任
6.2.4 建议新闻机构应该考虑的措施
6.2.5 防止篡改新闻影像措施可行性的讨论
6.3 全民影像教育提高真实影像意识
6.3.1 篡改影像文化充斥
6.3.2 教育界抗衡篡改照片的文化
结束语:篡改新闻影像就是篡改历史
后记:我的摄影心路历程及鸣谢
后记再后记:最后,还是要说感谢的话!!
附录:真实影像没有绿洲?摄影记者难免被Photoshop引诱?
注释
引用文献
关于作者
^ 收 起
伍振荣(Alex Ng),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文学硕士(视觉传播)、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高级讲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摄影杂志》及《DC Photo数码摄影》总编辑,香港资深摄影文化人及多产的影像作家。主要著作包括《光与曝光》、《影像谎言》、《数码摄影实用攻略》、《Photoshop CS2专业影像处理手册》、《SnapShot@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解码》、《摄影独白》、《摄影观念》、《缘来摄影》、以及其它数十种摄影及相机参考书等。
伍振荣先生的《影像谎言》,清晰梳理了新闻摄影数字化的发展,深入分析了影像轻易被篡改的重重现状、问题,并从技术监督、职业规范、法规伦理等层面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对策研究,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极高的实践价值,多处反映出作者的独到创新见解。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