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及研究范围
1.2 理论方法
1.2.1 何谓重叠
1.2.2 如何确定重叠
1.2.3 分析模式
1.2.4 音节理论
1.2.5 区别特征
1.2.6 “字”本位理论
1.3 前人对古汉语重叠的研究
1.3.1 与古汉语重叠有关的研究
1.3.2 古汉语重叠的新近研究
1.3.3 古汉语重叠与联绵字
1.4 上古音构拟
第二章 逆向重叠
2.1 引言
2.2 动词的逆向重叠
2.2.1 辗转:一个逆向重叠之例
2.2.2 基式音节具有[+圆唇]区别特征的逆向重叠
2.2.3 基式音节具有[-圆唇]区别特征的逆向重叠
2.3 动词逆向重叠后变成名词
2.4 衍生形式带有固定韵母*一àη的逆向重叠
2.5 小结
第三章 顺向重叠
3.1 引言
3.2 指小顺向重叠
3.2.1 转指式指小顺向重叠
3.2.2 自指式指小顺向重叠
3.2.3 方言旁证
3.3 摹态顺向重叠
3.4 以*r-(>EMC 1-)或*1-(>EMC j-,d-)起首的基式及其对重叠音变的影响
3.5 流音声母*r-(>EMC 1-)与*1-(>EMC j-,d-)的交替
3.6 非流音声母充任第二音节声母的顺向重叠
3.6.1 前鼻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6.2 双唇鼻音和后鼻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6.3 喉擦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7 余论
第四章 裂变重叠
4.1 引言
4.2 裂变重叠的确立——据现代方言立论
4.3 中古汉语的裂变重叠
4.4 上古汉语裂变重叠例释
4.5 第一音节的韵母
第五章 完全重叠
5.1 引言
5.2 递进式完全重叠
5.3 重言与印象式完全重叠
5.4 粤语印象式完全重叠与基式陪义的凸显
5.5 印象式完全重叠所表示的“意义”
5.6 印象式完全重叠的来源
5.6.1 基于陪义的印象式完全重叠
5.6.2 基于语音象征性的完全重叠
5.6.3 基于拟声的完全重叠
5.6.4 源自“易音别义”的完全重叠
5.7 完全重叠在上古汉语中的发展
5.8 小结
第六章 重叠类型的生成机制
6.1 引言
6.2 两条原则
6.2.1 响度顺序原则
6.2.2 一音一义原则
6.3 顺向重叠的生成机制
6.4 裂变重叠的生成机制
6.5 逆向重叠的生成机制
6.6 完全重叠的生成机制
第七章 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全书结语
7.1 引言
7.2 重叠与A/B两类韵母的构拟
7.2.1 变形重叠中保持不变的成分是什么
7.2.2 哈尼语重叠所带来的启示
7.2.3 松紧元音的中古反映形式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7.3 重叠与喻四、定母的构拟
7.4 从重叠看介音在音节结构中的归属
7.5 裂变重叠与方言分区
7.6 全书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