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
作者:(法)马尔蒂 著,胡洪庆 译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2
丛书:罗兰·巴特系列
页数:252
定价:28.00 元
ISBN-13:9787208103887
ISBN-10:7208103887
去豆瓣看看 前言
回忆一段友谊
作品
介绍
《罗兰·巴特全集》第一卷(1942--1961)
《罗兰·巴特全集》第二卷(1962--1967)
《罗兰·巴特全集》第三卷(1968--1971)
《罗兰·巴特全集》第四卷(1972--1976)
《罗兰·巴特全集》第五卷(1977--1980)
论《恋人絮语》。关于影像的思考
(巴黎第七大学研讨班,2005年2月--6月)
一、《恋人絮语》与现代性
一个有疑问的明证
背景
孤独
反现代性问题
想象界
伤心
想象界和阉割
“理论”和主体性
消遣
元语言
中性和元语言
二、爱情话语与方法问题
1.此前的进程
2.想象界中的一种严密的想象话语的可能性条件
悬搁
话语/故事
爱情主体的“我”
3.话语和片断
巴特的片断
爱情话语中的片断
三、影像
关于影像的第一种描述
形态的秩序
损害
关于影像的第二种描述
巴特和萨特
作为复本的影像,作为虚无的影像
作为反语言的影像
影像和天堂
什么影像?
四、影像,物恋,被爱者
倒错主体
母亲
物恋的独特影像
意义的恋人
五、他者
被爱者,他人
他者,影像和不欲
彼与此
六氏清心寡欲
欲望
NVS
埃里克·马尔蒂(Eric Marty),巴黎七大法国当代文学教授、公共知识分子。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罗兰·巴特思想的权威阐释者。21岁时与罗兰·巴特相识,随后与其交往甚密,成为巴特终生的挚友。2002年,编辑出版五卷本的《罗兰·巴特全集》。其主要著作有:《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罗兰·巴特:文学与死亡的权利》《拉康与文学》《阿尔都塞:一个无过程的主体》《与哲学家阿兰·巴迪乌的争论》。
《中国美术研究年度报告2010》收集了11篇论文。翻阅这些论文,你会发现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作者们善于讨论,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二,注重史料的查证与考订。譬如,沙武田通过莫高窟供养人画像题名中人名及画像服饰特征的分析,讨论居住敦煌的栗特胡人的一些历史状况;张南南通过现藏于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五台山文珠菩萨化现图》,讨论五台山文殊菩萨真容像的造像新风格;孙博到稷山青龙寺实地考察,采集资料,对壁画逐一辨析,讨论诸神身份和图像程序及水陆仪轨,力图复原腰殿水陆画缺失的图像;张建宇则从文献中发掘苏州早期宅第园林的关系,以求还原历史实境,发现一条宅园发展的历史脉络;连冕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旗纛形态样式与“礼制”的关系,直指“名物制度”。所有的论述都是具体深入而细致的,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体现了“客观化”的写作原则,也体现了编者们“知识累积”的编选原则。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