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
二、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五、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时期
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
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一、科学发展观: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南
二、继承与创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借鉴与创造: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
一、文学中的求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第二节 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第三节 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三、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二、理想型文学
三、象征型文学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一、诗
二、小说
三、剧本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节 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出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修订二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