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
作者:蔡振丰 (作者), 黄俊杰 (编者)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丛书: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页数:238
定价:34.00 元
ISBN-13:9787561784679
ISBN-10:7561784678
去豆瓣看看 序言
第一章 问题与方法
第一节 四书学的方法概念
第二节 时代的转折与朱熹四书学在东亚的变化
第三节 丁若镛在东亚学术上的意义及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丁若镛与朱熹四书诠释取向之异
第一节 注解的内容与诠释的路径
第二节 朱熹与丁若镛的诠释之异:以《论语》中对管仲的评价为例
第三节 义理取向的诠释系统与意义取向的诠释系统
第四节 四书的文本结构内含两类诠释的系统
第三章 丁若镛人性论与洙泗学、朱子学及西学间的距离
第一节 对丁若镛学术定位的两种看法
第二节 丁若镛性嗜好说的来源及特色
第三节 丁若镛的心性论及其上帝一词的使用
第四节 性三品说在丁若镛四书学中的理论位置
第五节 丁若镛的人性论为对孟子心性论的回归
第四章 人性论的延伸--丁若镛四书诠释中“仁”、“心”、“性”、“天”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围绕在孔子“仁”说中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丁若镛“仁”说中“交互主体”的动、静二态义
第三节 由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嗜好之性”与“可仁之理”
第四节 “性、道、教”解释架构下的“天”、“人”关系与“天”在丁若镛思想中的理论地位
第五节 “仁说”及“事天说”为对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与超越性的追求
第五章 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开展--丁若镛的文质论
第一节 以王者的礼乐刑政为主之儒学解释与丁若镛论说的倾向
第二节 朝鲜学者对文质问题的三种解释倾向
第三节 星湖李瀵对“忠、质、文”的考辨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丁若镛文质论的要义
第五节 丁若镛文质论的价值
第六章 丁若镛《中庸》诠释之特色--与日本古学派的对比
第一节 对《中庸》的质疑及定位
第二节 日本古学派对《中庸》的诠释
第三节 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中庸》诠释的思想史意涵
第四节 从比较的观点论丁若镛的《中庸》诠释
第五节 丁若镛与日本古学派在诠释上的差异
第六节 丁若镛对日本古学派的态度
第七章 丁若镛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学架构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蔡振丰,1962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以魏晋玄学、佛学及儒、道两家思想为研究领域,兼及东亚儒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王弼的言意理论与玄学方法》、《魏晋名士与玄学清谈》、《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以道安为中心的研究》、《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一一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等。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本书作者为台湾大学蔡振丰,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丁若镛四书学置于东亚儒学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厘清了丁氏四书学的基本性质与天主教义的差距;三是将丁氏思想放在东亚社会转型过程中去衡量。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