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家绘画:墨竹谱

作者简介内容简介
吴镇墨竹谱册简称《墨竹谱》,共二十三页。每页纵四十点三厘米,横五十三厘米,纸本,墨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两页书苏轼撰文同偃竹记,后二十幅画各种姿态的墨竹,每幅都有图有文。作于1350年(元至正十年),时吴镇七十一岁,是画给儿子佛奴的。册首隶书“万玉藂”三字,为王一鹏所书,王一鹏乃明弘治年间一贡生
吴镇画竹诸态悉备,可谓得竹之真行情。《墨竹谱》中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姿态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就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吴镇的墨竹宗文同,相比于文同的墨竹,吴镇的墨竹抒写性更强一点;而相比于元代除李衍、顾安之外的大多数墨竹画家,吴镇对于墨竹的造型性又更注重一些。他认为:“墨竹的位置,如画竹竿、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功夫,终不能成画”。配合了形象的造型进行的抒写,固然无须刻意地描绘,但依然应该讲究“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仍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逾准绳”。因此,吴镇的墨竹,无论是何种姿态,都枝枝有出处,叶叶有去就。吴镇画竹,喜用秃笔重墨,笔锋劲力沉着,气势恢弘豪迈。他以墨之浓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之叶枝、根草之近远增强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及印章也值得称道。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启后:在宋以前,图上一般不落文字,连作者的名款都没有。北宋开始,画上渐有作者的姓名和时间的落款,开始时写的极小,或隐在画中,生怕影响了画面。至元代赵孟頫开始,强调以书入画,不但注重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而且其画上所题的诗、文也渐多,甚至出现长题。吴镇的《墨竹谱》,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吴镇的印章的使用也极为讲究,印章的文词内容、印面大小、朱白文、铃印位置在每一幅中都有细致考虑,注重朱白搭配、遥相呼应,与画面、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了吴镇墨竹画之独特风格
吴镇画竹诸态悉备,可谓得竹之真行情。《墨竹谱》中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姿态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就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吴镇的墨竹宗文同,相比于文同的墨竹,吴镇的墨竹抒写性更强一点;而相比于元代除李衍、顾安之外的大多数墨竹画家,吴镇对于墨竹的造型性又更注重一些。他认为:“墨竹的位置,如画竹竿、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功夫,终不能成画”。配合了形象的造型进行的抒写,固然无须刻意地描绘,但依然应该讲究“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仍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逾准绳”。因此,吴镇的墨竹,无论是何种姿态,都枝枝有出处,叶叶有去就。吴镇画竹,喜用秃笔重墨,笔锋劲力沉着,气势恢弘豪迈。他以墨之浓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之叶枝、根草之近远增强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及印章也值得称道。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启后:在宋以前,图上一般不落文字,连作者的名款都没有。北宋开始,画上渐有作者的姓名和时间的落款,开始时写的极小,或隐在画中,生怕影响了画面。至元代赵孟頫开始,强调以书入画,不但注重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而且其画上所题的诗、文也渐多,甚至出现长题。吴镇的《墨竹谱》,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吴镇的印章的使用也极为讲究,印章的文词内容、印面大小、朱白文、铃印位置在每一幅中都有细致考虑,注重朱白搭配、遥相呼应,与画面、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了吴镇墨竹画之独特风格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 | 暂无 | 中图缺货N个月 | ![]() 455天前更新 |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