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
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
第三节 什么是训诂学
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
第一节 指导古文学习
一、掌握正确的词义训释原则
二、合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
一、关于标点
二、关于校勘
三、关于注释
四、关于翻译
五、关于辨伪
六、关于辑侠
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
一、词条或义项失收
二、释义不确
三、源流失考
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
第一节 两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
第三节 唐代
第四节 宋代
第五节 元明时期
第六节 清代
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
第一节 《尔雅》和《广雅》
一、《尔雅》
二、《广雅》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玉篇》
一、《说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节 《方言》和《释名》
一、《方言》
二、《释名》
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其它训诂专书
第一节 通释音义的著作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
二、玄应《一切经音义》
三、慧琳《一切经音义》
第二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陈士元《俚言解》
四、翟灏《通俗编》
五、钱大昕《恒言录》
六、郝懿行《证俗文》、《晋宋书故》
第三节 解释虚词的著作
一、卢以纤《助语辞》
二、刘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经传释词》
四、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第四节 考据类训诂著作
一、颜之推《颜氏家训》
二、颜师古《匡谬正俗》
三、王观国《学林》
四、袁文《瓮牖闲评》
五、李治《敬斋古今挞》
六、焦站《焦氏笔乘》
七、黄生《字诂》、《义府》
八、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九、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
第一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
一、形训
二、声训
三、义训
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
一、某,某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三、谓、言
四、犹、亦
五、之言、之为言
六、貌
七、属、别
八、辞、词、语助
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
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
十一、当作、当为
十二、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
十三、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
第七章 考释词义的方法
第一节 审辨字形
一、以形索义
二、勘正文字
第二节 因声求义
第三节 依据古训
第四节 排比用例
第五节 考察文例
一、连文例
二、对文例
三、异文例
四、用词惯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节 方言左证
第八章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原则
第一节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一、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词义训释的基本原则
二、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第二节 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第三节 要了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第四节 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
第九章 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传统训诂学的历史评价
一、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
二、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
第二节 近现代训诂学的发展和创新
一、近代训诂学的发展
二、现当代训诂学的发展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