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史论拾零
作者:陈先达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8
丛书:陈先达哲学随笔
定价:56.00 元
ISBN-13:9787303160792
ISBN-10:7303160795
去豆瓣看看 上篇
催生还是谋杀
历史观与历史
英雄与英雄史观
历史观与历史研究
要加强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历史的重要性与价值评价
再说历史的价值评价
历史的道德评价
史学功能与责任
历史事实不能虚构
历史书写的艺术性
发言权与发言者
历史事实与历史细节
历史书写中的事实
历史不能假设
现实意识和历史意识
历史需要总体性思维
历史中的地理因素
历史无目的
历史的因果律
历史的进步与退步
历史的意义
历史不是事件的集合
历史现象的相似性
历史周期率
历史终结论的哲学迷误
不肖而能于贤者为其权重位尊
载舟之水和覆舟之水
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大海
历史学家的睿智
历史上的统治者与思想者
历史与悲剧
劳动与劳动者
历史与理论的自觉和自信
历史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盖棺未必论定
下篇
为什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只有一种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与史学的主客体
唯心主义的避难所
历史唯心主义为何难以驱逐
哈贝马斯重构论的理论困境
创造性发展不是简单重构
从经验世界到超验世界
论日常生活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套语
历史方法论需要加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方法
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
阶级分析方法不能摒弃
论历史条件
治鱼还是换水
教条主义是反历史主义
历史偶然性与历史预测
社会和自然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个体与类
历史规律与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规律是长时段规律
为什么不能创造社会规律
在社会规律争论的背后
要研究规律的类型
历史不能简单类比
历史与意志
历史中的杰出个人
历史人物的角色定位
时代的非选择性
论“历史决定论”
论宿命论
回到社会形态理论本义
社会形态与社会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假定
两个不能与两个必然
历史的长卷
异化不是历史的宿命
论“经济决定”论
论生产和劳动
论科技决定论
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
动力的动力
为什么“必须”适应
社会不是生物群体
社会结构不是建筑物
生产方式与创新驱动机制
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与边缘
仓廪足与饱暖思淫欲
社会基本矛盾与物质利益
历史辩证法比上帝的力量大
历史中的人性
人需要教育
后记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并留校任教至今。从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收入《(陈先达文集》。
本书约28万字,共69条。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论历史”,下篇“论历史唯物主义”。上篇共34个短篇,其中包括《史哲学是产婆还是杀手》《历史价值评价》《正确理解历史的道德评价》《历史观是历史的产物》《排斥因果律不可能有历史科学》《历史事实不能虚构》《历史书写的艺术性》《历史事实不是追求历史细节》《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周期律》《历史终结论的哲学迷误》《不肖而能于贤者为其权重位尊》《载舟之水和覆舟之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等。上篇包括对思辨历史哲学、批判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史学理论的评述。其中如对克罗齐关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以及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还包括对中国传统历史理论中某些有价值思想的评述。下篇
《论历史唯物主义》共35个短篇。包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与发源地》《历史的主客体与历史学的主客体》《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唯心主义的避难所》《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从经验世界到超验世界》《唯物主义历史观理解的日常生活》等。下篇主要是针对的是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有关争论和探讨的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功能和价值做了论述。全书写作风格是随笔性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现实性和可读性。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