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别集(全五册):读经示要、原儒、体用论、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 当当网独家销售
《读经示要》是熊十力的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为熊氏在重庆北碚勉仁书院任教时为学生讲解六经而作,也是熊氏写作的部系统地研究论述儒家哲学思想的著作,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今当融贯中西,平章汉宋,上下数千年学术源流得失,略加论定。由是寻晚周之遗轨,辟当代之弘基,定将来之趋向。”书中极力推崇六经中之《易》与《春秋》,并以“六经注我”的精神,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读经的意义与方法,是熊十力对国学的打通与梳理,究天人之际,成大家之气象。
《原儒》是熊十力先生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分上卷《原学统》、《原外王》篇,下卷《原内圣》篇,以《周易》、《春秋》、《周官》等儒家经典为依据,综合考辨分析,论述孔子开派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宗旨与内涵,责斥后世对孔子儒家正统思想的曲解与比附。同时又立足现代政治生活的现实,探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和对中国现当代的影响和贡献,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理论的支点。
《体用论》中的《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尤其是单独发行的《明心篇》,不仅篇幅大增,内容得到很大充实,因而成为熊十力晚年加强其新儒学人生论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学人生论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学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尝试。《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是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熊十力既继承又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基础上,熊十力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三者合乎逻辑地构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
《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收入了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历史纲要》三本书。《论六经》分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对《礼经》中的《周官》发挥尤详,阐述了儒家的治世之道,表达了儒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中国历史讲话》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发扬民族精神,为各民族团结抗战提供历史依据。作者在书中试图证明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虽不甚科学,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国历史纲要》为清理中国通史而作,其中关于作史应注意之点和关于宋明理学的看法,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可与《中国历史讲话》对参。
《原儒》是熊十力先生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分上卷《原学统》、《原外王》篇,下卷《原内圣》篇,以《周易》、《春秋》、《周官》等儒家经典为依据,综合考辨分析,论述孔子开派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宗旨与内涵,责斥后世对孔子儒家正统思想的曲解与比附。同时又立足现代政治生活的现实,探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和对中国现当代的影响和贡献,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理论的支点。
《体用论》中的《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尤其是单独发行的《明心篇》,不仅篇幅大增,内容得到很大充实,因而成为熊十力晚年加强其新儒学人生论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学人生论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学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尝试。《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是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熊十力既继承又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基础上,熊十力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三者合乎逻辑地构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
《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收入了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历史纲要》三本书。《论六经》分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对《礼经》中的《周官》发挥尤详,阐述了儒家的治世之道,表达了儒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中国历史讲话》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发扬民族精神,为各民族团结抗战提供历史依据。作者在书中试图证明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虽不甚科学,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国历史纲要》为清理中国通史而作,其中关于作史应注意之点和关于宋明理学的看法,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可与《中国历史讲话》对参。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