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社会学观察

正如张前、王次炤教授在《音乐美学基础》中所言,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哲学、心理学方法,也包含社会学方法,不同的方法有助于解答不同类型的问题。目前,我国音乐美学界对前两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居多,对社会学方法的借鉴和了解则相对较少。而就整个音乐学界而言,把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学者同样是凤毛麟角。在这方面,曾遂今先生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杨洸、孟祥林、刘丽华、金经言、周耀群等学者也翻译了数本外文专著。这些著述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但总的来说,现有的音乐社会学文献仍有待丰富,这便是我翻译此书的头一个原因。
当然,探索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内涵,早已是众多音乐学者熟悉的研究思路,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们一开始就要面对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研究是否就等同于音乐社会学?音乐社会学是否有独特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它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一门“学科”?它与当今势头强劲的民族音乐学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问题始终萦绕于译者心头,正是为了找到解答问题的些许线索,我尝试翻译此书。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者并非音乐学者,而是社会学者。在西方,许多音乐社会学研究者皆供职于社会学系,他们有着与音乐学者不一样的学术背景和话语系统,这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某些新的视角和启发。这是我翻译此书的第三个原因。
当然,探索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内涵,早已是众多音乐学者熟悉的研究思路,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们一开始就要面对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研究是否就等同于音乐社会学?音乐社会学是否有独特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它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一门“学科”?它与当今势头强劲的民族音乐学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问题始终萦绕于译者心头,正是为了找到解答问题的些许线索,我尝试翻译此书。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者并非音乐学者,而是社会学者。在西方,许多音乐社会学研究者皆供职于社会学系,他们有着与音乐学者不一样的学术背景和话语系统,这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某些新的视角和启发。这是我翻译此书的第三个原因。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