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作者:瞿晓琳 (作者)
出版:人民出版社 2011.12
定价:43.00 元
ISBN-13:9787010105321
ISBN-10:7010105324
去豆瓣看看 序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民生的思想
(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
(三)历史镜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实践的成功与失误
(四)现实要求:改善中国民生的迫切需要
(五)他国之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类型国家在改善民生上的经验教训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改善民生的初步思考
(二)“小康”概念和建设“小康社会”民生目标的提出
(三)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
(四)改善民生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二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
一、认识基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一)邓小平关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论述
(二)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改善民生
二、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概括
(二)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改善民生
三、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二)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改善民生
第三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一、“为人民造福”:改善民生的出发点
(一)“为人民造福”的内涵
(二)为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不断克服损害人民福利的各种错误
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民生的直接目标
(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二)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
三、“三个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判断标准
(一)“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民生改善成效的重要标准
第四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根本路径
一、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
(一)改善民生,必须发晨生产力
(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二、根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改善民生的根本路线
(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根本途径:改革
(一)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二)改革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
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部分先富”思想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二)“部分先富”的本质规定性
(三)“部分先富”的帮扶效应与作用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建立对于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三、扶贫开发
(一)消除贫困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
(二)邓小平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对策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民基本的政治需求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政治需求
五、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二)满足人民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需要
(三)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和艺术爱好
第六章 新时期邓小乎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一、改善民生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与按劳分配为主体
(一)在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二)建立有利于民生改善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三)克服平均主义和防止两极分化
二、改善民生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改善民生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改善民生的核心力量
第七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法论原则--统筹兼顾
一、邓小平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思想
(一)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一贯的战略方针
(二)新时期邓小平关于统筹兼顾的基本思想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中所体现的统筹兼顾原则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二)正确处理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八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新时朔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特点
(一)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而展开
(二)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为立足点
(三)以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为侧重点
(四)以农民生存状况的改善为突破口
(五)具有鲜明的世界视角
(六)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生活的理论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开辟了新时期改善民生的新道路
(五)提供了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的新思路
结语: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一)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分配不公问题突出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六)公共安全问题严重
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
(一)政治制度安排的缺陷问题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缺失问题
(三)财政支出安排的缺陷问题
(四)社会政策的滞后问题
三、改菩民生的希望所在
(一)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关键
(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
(三)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条件
(四)各界共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后记
瞿晓琳,汉族,1983年生,湖北洪湖人,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课题,并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述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论文多篇。
《青年学术丛书·政治: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量材料为基础,从纵的方向勾画出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横的方向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基本要求、根本路径、方针政策等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介绍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时期邓小平关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和方法论原则;在介绍其发展脉络和阐述其内容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