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年,男,1949年10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94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老年病医学科室研修1年。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生理学报》编委。
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30年,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医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现任生理学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负责人,承担“生理学”和“高级生理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获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称号,主编和参编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其他教材,总数达20余部。主要科研方向是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高血压和心肌缺血发病的中枢神经机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王庭槐,男,1956年出生于广东潮州。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实验生理科学”负责人。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医学情报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等。《高校医学教学研究》主编、《生理学通报》主编、《医学信息荟萃》主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因建立实验生理科学新型教学模式和首倡“三早教育”模式,四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基金10多项,发表论文110多篇。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生理学和生物反馈,主要研究甾体性激素的心血管效应,从基因和非基因两条途径,心脏和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多个层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雌激素抑制心血管损伤反应的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该研究获2009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共获科研奖励6项。近十年来结合治疗学前沿开展生物反馈生理机制的研究,率先运用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