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全书
上篇 针灸学基础
第一章 针灸发展史
第一节 针灸的萌芽(远古时期-春秋时期)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与成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
第三节 针灸的繁荣(隋唐时期-明代)
第四节 针灸的衰退(清代-民国时期)
第五节 针灸的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第六节 针灸的国际传播
一、针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
二、针灸在欧洲中部和西部的传播
三、针灸在美国的传播
四、针灸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传播
第七节 主要针灸医籍介绍
一、汉墓帛书《脉书》
二、《黄帝内经》
三、《黄帝虾蟆经》
四、《针灸甲乙经》
五、《肘后备急方》
六、《备急千金要方》
七、《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八、《外台秘要》
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十、《针灸资生经》
十一、《膏肓腧穴灸法》
十二、《备急灸法》
十三、《子午流注针经》
十四、《针经指南》
十五、《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十六、《十四经发挥》
十七、《神应经》
十八、《针灸大全》
十九、《针灸问对》
二十、《针灸聚英》
二十一、《针方六集》
二十二、《奇经八脉考》
二十三、《针灸大成》
二十四、《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二十五、《太乙神针》
二十六、《针灸逢源》
二十七、《针灸集成》
二十八、《灸法秘传》
第二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发现
二、经络的功能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五、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四、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五、手太阴肺经
六、手阳明大肠经
七、足阳明胃经
八、足太阴脾经
九、手少阴心经
十、手太阳小肠经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足少阴肾经
十三、手厥阴心包经
十四、手少阳三焦经
十五、足少阳胆经
十六、足厥阴肝经
中国针灸全书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
二、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三、督脉
四、任脉
五、冲脉
六、带脉
七、阳跷脉与阴跷脉
八、阳维脉与阴维脉
第四节 十五络脉
一、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三、手太阴络脉
四、手阳明络脉
五、足阳明络脉
六、足太阴络脉
七、手少阴络脉
八、手太阳络脉
九、足太阳络脉
十、足少阴络脉
十一、手厥阴络脉
十二、手少阳络脉
十三、足少阳络脉
十四、足厥阴络脉
十五、任脉之络脉
十六、督脉之络脉
十七、脾之大络
第五节 十二经别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三、手太阴经别
四、手阳明经别
五、足阳明经别
六、足太阴经别
七、手少阴经别
八、手太阳经别
九、足太阳经别
十、足少阴经别
十一、手厥阴经别
十二、手少阳经别
十三、足少阳经别
十四、足厥阴经别
第六节 十二经筋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三、手太阴经筋
四、手阳明经筋
五、足阳明经筋
六、足太阴经筋
七、手少阴经筋
八、手太阳经筋
九、足太阳经筋
十、足少阴经筋
十一、手厥阴经筋
十二、手少阳经筋
十三、足少阳经筋
十四、足厥阴经筋
第七节 六经皮部
一、六经皮部的概念及其分布…
二、六经皮部在诊治方面的应用
三、六经皮部与关、阖、枢
第八节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根结
二、标本
三、气街
四、四海
第三章 腧穴
第一节 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二、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三、腧穴定位方法
第二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三节 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奇穴
二、胸腹部奇穴
三、背腰骶部奇穴
四、上肢奇穴
五、下肢奇穴
第四章 针法
第一节 概述
一、针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针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针刺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五、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进针法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
五、行针法
六、补泻手法
七、得气与行气法
八、留针与出针法
九、常用刺法
第三节 三棱针疗法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
第六节 指针疗法
第七节 鍉针疗法
第八节 芒针疗法
第九节 针挑疗法
第十节 火针疗法
附电热针
第十一节 腧穴注射疗法
第十二节 电针疗法
第五章 灸法
第一节 灸法的基本知识
一、灸法的量学要素
二、灸法的分类
三、灸法的功效及适用范围
四、灸法的补泻
五、施灸的先后顺序
六、灸法的禁忌证
七、灸法的注意事项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二节 施灸的原料及制作
一、艾叶的特点及功用
二、艾绒的制作与保藏
三、艾炷的制作
四、艾条的制作
第三节 艾炷灸法
一、直接灸
二、间接灸
第四节 艾条灸法
一、纯艾条灸
二、加药艾条灸
第五节 温灸器灸
一、温灸筒灸
二、温灸盒灸
三、苇管灸
第六节 其他艾灸法
一、艾饼灸法
二、艾熏灸法
第七节 非艾灸法
一、药物火热灸法
二、药物非火热灸法
三、电灸法
第八节 保健灸法
一、概述
二、常用腧穴及方法
第六章 拔罐疗法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罐具种类及拔罐方法
一、罐具种类
二、拔罐方法
第三节 拔罐的应用
一、留罐法
二、闪罐法
三、走罐法
四、针罐法
五、刺络拔罐法
六、煮药拔罐法
七、储药拔罐法
八、起罐法
第四节 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五节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微针系统疗法
第一节 耳针疗法
一、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二、耳郭表面解剖名称
三、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
四、耳郭标志点和线的设定
五、人体在耳部的投影
六、耳郭分区说明
七、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八、耳穴诊断
九、耳穴治疗
第二节 头针疗法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颅颈表面解剖名称
三、标准头针治疗线
四、焦氏头针治疗区
五、头针治疗
第三节 面针疗法
一、面部与经络、脏腑、肢节 的相应关系
二、面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三、面针治疗
第四节 眼针疗法
一、眼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二、眼区的划分及其与脏腑的配属关系
三、眼区解剖
四、眼针治疗
第五节 鼻针疗法
一、鼻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二、鼻针治疗
第六节 舌针疗法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
二、舌部解剖
三、舌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四、舌针治疗
第七节 口针疗法
一、口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二、口针治疗区域划分
三、口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四、口针治疗
第八节 手针疗法
一、手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
二、手针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三、手针治疗
第九节 足针疗法
一、人体器官在足底的投影
二、足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三、足针治疗
第十节 腕踝针疗法
一、腕踝针人体分区
二、针刺点定位与主治
三、腕踝针治疗
第十一节 胸穴指压疗法
一、胸穴定位与主治
二、胸穴指压治疗
第十二节 腹针疗法
一、腹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二、腹针治疗
第十三节 浮针疗法
第十四节 全息腧穴诊疗法
一、全息腧穴定位规律
二、全息腧穴诊断
三、全息腧穴治疗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腧穴特种疗法的分类
二、腧穴特种疗法的特点
第二节 腧穴贴敷疗法
第三节 腧穴电疗法
一、直流电疗法
二、感应电疗法
三、电兴奋疗法
四、脉冲调制电流疗法
五、共鸣火花电疗法
第四节 腧穴激光照射疗法
第五节 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
第六节 腧穴微波照射疗法
第七节 腧穴磁疗法
……
第一章 针灸发展史
第一节 针灸的萌芽(远古时期-春秋时期)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与成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
第三节 针灸的繁荣(隋唐时期-明代)
第四节 针灸的衰退(清代-民国时期)
第五节 针灸的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第六节 针灸的国际传播
一、针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
二、针灸在欧洲中部和西部的传播
三、针灸在美国的传播
四、针灸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传播
第七节 主要针灸医籍介绍
一、汉墓帛书《脉书》
二、《黄帝内经》
三、《黄帝虾蟆经》
四、《针灸甲乙经》
五、《肘后备急方》
六、《备急千金要方》
七、《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八、《外台秘要》
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十、《针灸资生经》
十一、《膏肓腧穴灸法》
十二、《备急灸法》
十三、《子午流注针经》
十四、《针经指南》
十五、《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十六、《十四经发挥》
十七、《神应经》
十八、《针灸大全》
十九、《针灸问对》
二十、《针灸聚英》
二十一、《针方六集》
二十二、《奇经八脉考》
二十三、《针灸大成》
二十四、《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二十五、《太乙神针》
二十六、《针灸逢源》
二十七、《针灸集成》
二十八、《灸法秘传》
第二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发现
二、经络的功能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五、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四、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五、手太阴肺经
六、手阳明大肠经
七、足阳明胃经
八、足太阴脾经
九、手少阴心经
十、手太阳小肠经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足少阴肾经
十三、手厥阴心包经
十四、手少阳三焦经
十五、足少阳胆经
十六、足厥阴肝经
中国针灸全书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
二、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三、督脉
四、任脉
五、冲脉
六、带脉
七、阳跷脉与阴跷脉
八、阳维脉与阴维脉
第四节 十五络脉
一、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三、手太阴络脉
四、手阳明络脉
五、足阳明络脉
六、足太阴络脉
七、手少阴络脉
八、手太阳络脉
九、足太阳络脉
十、足少阴络脉
十一、手厥阴络脉
十二、手少阳络脉
十三、足少阳络脉
十四、足厥阴络脉
十五、任脉之络脉
十六、督脉之络脉
十七、脾之大络
第五节 十二经别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三、手太阴经别
四、手阳明经别
五、足阳明经别
六、足太阴经别
七、手少阴经别
八、手太阳经别
九、足太阳经别
十、足少阴经别
十一、手厥阴经别
十二、手少阳经别
十三、足少阳经别
十四、足厥阴经别
第六节 十二经筋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三、手太阴经筋
四、手阳明经筋
五、足阳明经筋
六、足太阴经筋
七、手少阴经筋
八、手太阳经筋
九、足太阳经筋
十、足少阴经筋
十一、手厥阴经筋
十二、手少阳经筋
十三、足少阳经筋
十四、足厥阴经筋
第七节 六经皮部
一、六经皮部的概念及其分布…
二、六经皮部在诊治方面的应用
三、六经皮部与关、阖、枢
第八节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根结
二、标本
三、气街
四、四海
第三章 腧穴
第一节 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二、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三、腧穴定位方法
第二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三节 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奇穴
二、胸腹部奇穴
三、背腰骶部奇穴
四、上肢奇穴
五、下肢奇穴
第四章 针法
第一节 概述
一、针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针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针刺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五、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进针法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
五、行针法
六、补泻手法
七、得气与行气法
八、留针与出针法
九、常用刺法
第三节 三棱针疗法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
第六节 指针疗法
第七节 鍉针疗法
第八节 芒针疗法
第九节 针挑疗法
第十节 火针疗法
附电热针
第十一节 腧穴注射疗法
第十二节 电针疗法
第五章 灸法
第一节 灸法的基本知识
一、灸法的量学要素
二、灸法的分类
三、灸法的功效及适用范围
四、灸法的补泻
五、施灸的先后顺序
六、灸法的禁忌证
七、灸法的注意事项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二节 施灸的原料及制作
一、艾叶的特点及功用
二、艾绒的制作与保藏
三、艾炷的制作
四、艾条的制作
第三节 艾炷灸法
一、直接灸
二、间接灸
第四节 艾条灸法
一、纯艾条灸
二、加药艾条灸
第五节 温灸器灸
一、温灸筒灸
二、温灸盒灸
三、苇管灸
第六节 其他艾灸法
一、艾饼灸法
二、艾熏灸法
第七节 非艾灸法
一、药物火热灸法
二、药物非火热灸法
三、电灸法
第八节 保健灸法
一、概述
二、常用腧穴及方法
第六章 拔罐疗法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罐具种类及拔罐方法
一、罐具种类
二、拔罐方法
第三节 拔罐的应用
一、留罐法
二、闪罐法
三、走罐法
四、针罐法
五、刺络拔罐法
六、煮药拔罐法
七、储药拔罐法
八、起罐法
第四节 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五节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微针系统疗法
第一节 耳针疗法
一、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二、耳郭表面解剖名称
三、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
四、耳郭标志点和线的设定
五、人体在耳部的投影
六、耳郭分区说明
七、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八、耳穴诊断
九、耳穴治疗
第二节 头针疗法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颅颈表面解剖名称
三、标准头针治疗线
四、焦氏头针治疗区
五、头针治疗
第三节 面针疗法
一、面部与经络、脏腑、肢节 的相应关系
二、面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三、面针治疗
第四节 眼针疗法
一、眼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二、眼区的划分及其与脏腑的配属关系
三、眼区解剖
四、眼针治疗
第五节 鼻针疗法
一、鼻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二、鼻针治疗
第六节 舌针疗法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
二、舌部解剖
三、舌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四、舌针治疗
第七节 口针疗法
一、口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二、口针治疗区域划分
三、口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四、口针治疗
第八节 手针疗法
一、手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
二、手针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三、手针治疗
第九节 足针疗法
一、人体器官在足底的投影
二、足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三、足针治疗
第十节 腕踝针疗法
一、腕踝针人体分区
二、针刺点定位与主治
三、腕踝针治疗
第十一节 胸穴指压疗法
一、胸穴定位与主治
二、胸穴指压治疗
第十二节 腹针疗法
一、腹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二、腹针治疗
第十三节 浮针疗法
第十四节 全息腧穴诊疗法
一、全息腧穴定位规律
二、全息腧穴诊断
三、全息腧穴治疗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腧穴特种疗法的分类
二、腧穴特种疗法的特点
第二节 腧穴贴敷疗法
第三节 腧穴电疗法
一、直流电疗法
二、感应电疗法
三、电兴奋疗法
四、脉冲调制电流疗法
五、共鸣火花电疗法
第四节 腧穴激光照射疗法
第五节 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
第六节 腧穴微波照射疗法
第七节 腧穴磁疗法
……
王民集,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邵经明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朱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永清,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朱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永清,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大型,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性工具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描述。附篇:对针灸学古今集锦、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体。起着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并配合近千幅图表,让读者阅读更加直观。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