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中国葡萄属野生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一、葡萄野生资源的起源
(一)秋葡萄叶化石的发现
(二)《诗经》中的“葛”与“奠”
(三)甘肃陇西的野葡萄
二、葡萄野生资源的分布
(一)生态地理分布
(二)行政区域分布
第二章 中国葡萄属野生资源性状
一、山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二、毛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三、桑叶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四、饕奠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五、浙江饕莫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六、麦黄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七、麦黄复叶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八、秋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九、复叶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少毛复叶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一、刺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二、裂叶刺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三、瘤枝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四、华东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五、小复叶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十六、燕山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七、秦岭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八、菱叶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十九、陕西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抗逆性
(四)分布
(五)评价
二十、腺枝葡萄
(一)植物学性状
(二)生物学性状
(三)分布
(四)评价
二十一、种性简介
(一)百花山葡萄
(二)东南葡萄
(三)红叶葡萄
(四)葛藟葡萄
(五)网脉葡萄
(六)桦叶葡萄
(七)美丽葡萄
(八)温州葡萄
(九)狭叶葡萄
第三章 中国葡萄属野生资源研究(摘要)
一、抗寒性
二、根癌病
三、叶果病害的抗性与遗传
(一)葡萄霜霉病
(二)葡萄白粉病
(三)葡萄白腐病
(四)葡萄炭疽病
(五)葡萄黑痘病
四、果皮颜色遗传
五、花色素双糖苷及其遗传
(一)不同野生种花色素双糖苷含量
(二)花色素双糖苷的遗传
六、葡萄酒的酚类及香味物质
(一)酚类物质
(二)香味成分
七、果实着色过程中的解剖学特点
(一)中国野生种葡萄果实着色外观特点
(二)中国野生种葡萄果实着色过程中色素细胞解剖特点
第四章 中国葡萄野生资源的利用
一、东北山葡萄
二、中、南部毛葡萄
三、湖南、江西省的刺葡萄
四、杂交育种亲本与后代的初步利用
附录 野生葡萄特征描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