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60年·第1卷: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
作者:张柠 著
出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12
丛书:共和国文学60年(第1卷)
页数:327
定价:39.80 元
ISBN-13:9787540675813
ISBN-10:7540675810
去豆瓣看看 总序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
第一章 到北京去
一 北京的前夜
二 一位留守者的心路
三 城市在召唤
四 一个人的进京之路
第二章 “拿笔的军队”大会师
一 第一次文代会
二 文代会上的报告
三 会场之外的交际
四 文代会上的失踪者
第三章 机关大院生活的荣誉和焦虑
一 东总布胡同22号
二 五十年代作家的待遇
三 荣誉背后潜在的恐慌
四 一位青年作家的“歧路”
第四章 中央文学研究所和作家培养模式
一 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影响
二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
三 学员、师资和课程
四 培养方式和教学成果
第五章 文学媒介及其管理机制
一 民营和同人报刊的终结
二 对“机关刊物”的整顿
三 文学媒介标本之一:《文艺报》
四 文学媒介标本之二:《人民文学》
五 文学媒介标本之三:《说说唱唱》
第六章 脱裤子割尾巴与作家下乡
一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二 延安的下乡入伍进厂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脱裤子割尾巴
四 到实际工作中去改造
五 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下乡”
第七章 此起彼伏的批判浪潮
一 改良主义:《武训传》和第一次大批判
二 唯心主义:《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批判
三 文学肃反:从资产阶级到反革命集团
四 文学清场:从革命作家到反党右派
第八章 一种特殊文体的发生
一 群体表态的心理
二 忏悔型表态文体
三 攻击型表态文体
四 逃避型表态文体
第九章 昔日先锋今何在
一 “写什么”和“如何写”
二 萧也牧的“进城干部”
三 路翎的“战地爱与恨”
四 宗璞的“校园爱情梦”
五 王蒙的“办公室故事”
第十章 抒情文体的演变
一 领袖颂歌体:抒情的原点
二 政治颂歌体:抒情的轴心
三 个人抒情体:词语的偏移
第十一章 叙事文体的模式
一 赵树理与农民题材
二 杨沫与女性题材
三 欧阳山与市民题材
第十二章 十七年文学发展的逻辑
一 战时思维与文学斗争
二 冷战思维中的文学选择
三 极端激进的文学实验
主要参考文献
张炯,福建福安人,1933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有评论集和专著16种,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中下卷、《中华文学通史》10卷、《中国文学通典》4卷。
张柠,本名张宁,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大众文化理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20世纪中国经验等。著有《叙事的智慧》、《诗比历史更永久》、《时尚鬣犬》、《飞翔的蝙蝠》、《文化的病症》、《没有乌托邦的言辞》、《土地的黄昏》、《想象的衰变》、《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著作多部;参与10卷本500万字大型学术史料《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编撰工作(主编第二、第三卷);主编学术辑刊《媒介批评》等。
《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内容涉及1949-1966年间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简况。《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是作者在参与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积累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中,文学叙事模式、抒情风格等文学形式和文体学的形成机制。从这一线索的梳理中,不仅可以看出一种“一体化”的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一体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作家想象方式的单一化过程。《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并对当代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