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导学教程·行:李邕李思训碑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汉),郡望出自赵郡,曾任户部员外郎、北海郡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其父李善,为当时著名学者,以精研《文选》著称,“所注《文选》六十卷,大行于时”。他从小随父亲学习文章,受到良好的家学教育。
李邕少年即成名,唐长安四年(704),三十岁的李邕因“词高行直”,得到文坛泰斗李峤和监察御史张廷珪的赏识,并被举荐为谏诤之官——左拾遗,从此声名日显,走上了政治之路。武则天朝,李邕初露锋芒,“面折廷争”,受到朝野上下一致敬重。由于性格耿直刚烈,敢于直言,他常为奸人所忌恨,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后为奸相李林甫杖杀。朱关田先生对他一生概括道:“李邕资性超悟,才调纵横,且刚毅忠烈,有六杰之誉。然而一生坎坷,踬于仕途,始受沮于韦妃,中见忌于张说,最后遭冤被诛于李林甫。”
李邕少年即成名,唐长安四年(704),三十岁的李邕因“词高行直”,得到文坛泰斗李峤和监察御史张廷珪的赏识,并被举荐为谏诤之官——左拾遗,从此声名日显,走上了政治之路。武则天朝,李邕初露锋芒,“面折廷争”,受到朝野上下一致敬重。由于性格耿直刚烈,敢于直言,他常为奸人所忌恨,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后为奸相李林甫杖杀。朱关田先生对他一生概括道:“李邕资性超悟,才调纵横,且刚毅忠烈,有六杰之誉。然而一生坎坷,踬于仕途,始受沮于韦妃,中见忌于张说,最后遭冤被诛于李林甫。”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