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营养生理学
1.导言、矿质养分的定义和分类
1.1 导言
1.2 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1.3 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和生理功能
2.单个细胞和根系吸收离子的机制:短距离运输
2.1 概述
2.2 溶质从外部溶液进入根细胞的途径
2.3 生物膜组成
2.4 溶质跨膜运输
2.5 影响根系吸收离子的因素
2.6 沿根轴对离子和水分的吸收
2.7 根中离子和水分的径向运输
2.8 离子向木质部释放
2.9 影响离子释放进入木质部和溢泌速率的因素
3.木质部与韧皮部长距离运输
3.1 概述
3.2 木质部运输
3.3 韧皮部运输
3.4 韧皮部和木质部在矿质元素长距离运输中的相对重要性
3.5 矿质养分再利用
4.植物叶片和其他气生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释放
4.1 导言
4.2 通过气孔吸收和释放气体及其他挥发性物质
4.3 吸收溶质
4.4 叶面施用矿质养分
4.5 叶片中矿质元素的淋失
4.6 通过叶片吸收和淋失溶质的生态意义
5.矿质营养,产量与库源关系
5.1 概述
5.2 养分供应与产量的关系
5.3 光合活性及相关过程
5.4 光合面积
5.5 呼吸作用和氧化磷酸化
5.6 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运输及调节
5.7 库形成
5.8 库活性
5.9 植物激素在协调库一源关系中的作用
5.10 源和库对产量的限制
6.大量元素功能
6.1 氮
6.2 硫
6.3 磷
6.4 镁
6.5 钙
6.6 钾
7.微量元素功能
7.1 铁
7.2 锰
7.3 铜
7.4 锌
7.5 镍
7.6 钼
7.7 硼
7.8 氯
8.有益矿质元素
8.1 定义
8.2 钠
8.3 硅
8.4 钴
8.5 硒
8.6 铝
8.7 其他矿质元素
9.营养与品质
9.1 引言
9.2 营养与外观
9.3 营养与化学组成
10.矿质营养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10.1 概述
10.2 植物营养状况与感病性的关系
10.3 真菌病害
10.4 细菌和病毒病害
10.5 土传真菌和细菌病害
10.6 虫害
10.7 施肥对植物及其寄生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11.矿质营养缺乏与毒害的诊断
11.1 概述
11.2 养分供应与生长效应
11.3 营养失调的外观诊断
11.4 植物分析
11.5 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
11.6 植物分析及土壤分析
第二部分 植物-土壤间关系
12.土壤养分有效性
12.1 概述
12.2 土壤化学分析法
12.3 养分向根表迁移
12.4 根系密度的作用
12.5 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养分有效性
12.6 土壤结构的作用
12.7 强度∕容量比,植物因素和土壤测试结果
13.影响根系生长发育的内外因素
13.1 概述
13.2 碳水化合物供应
13.3 根系发育
13.4 土壤化学因素
13.5 土壤生物
13.6 土壤物理因素
13.7 冠∕根比
14.根际化学与植物营养
14.1 概述
14.2 根际的空间分布
14.3 根际土壤中的无机元素
14.4 根际土壤pH值
14.5 氧化还原电位和还原过程
14.6 根际淀积作用和根分泌物
15.根际生物学
15.1 概述
15.2 根际微生物
15.3 菌根
16.固氦
16.1 概述
16.2 生物固氮系统
16.3 固氮的生物化学
16.4 共生固氮系统
16.5 豆科植物的固氮量及其在混作系统中向其他植物的氮转移
16.6 自生固氮及联合固氮重要性
16.7 展望
17.植物对土壤化学逆境的适应性
17.1 自然植被
17.2 高投入与低投入途径
17.3 酸性矿质土壤
17.4 渍水和淹水土壤
17.5 石灰性和碱性土壤
17.6 盐渍土壤
18.陆地农业一生态系统中养分和碳通量
18.1 影响碳氮排放的微生物因素
18.2 有机土壤改良对排放的影响
18.3 pH值,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对物质转换的影响
18.4 全球升温效应
18.5 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在不同尺度对养分通量的影响
18.6 物质流的模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