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创造与语言起源:离群聋人自创手语调查研究

目 录内容简介
游顺钊决心在法国开拓聋人手语的研究,原因之一,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奥秘和起源(包括语言的起源)很好奇。当然,事实上并不主要是兴趣、爱好的问题,他对当时语言学界的研究情况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和众多领域的复杂的社会、生理现象,然而历来的语言研究,过分偏重听觉方面,只顾舌头和耳朵,忽略了视觉方面,不顾眼睛和双手。他觉得这种偏颇给语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碍。有个问题常引起他思考:聋人历来用手势表达和交际,然而为什么很少有人对他们的表达系统发生兴趣呢?不少人对聋人及他们的表达系统缺乏了解,甚至有误解。他所经历的一件趣事,似乎很能说明问题:1972年他到北京时,有一天提出希望去聋人学校访问的想法,一位军宣队负责人间他:“你是研究语言的,为什么去找没有语言的人呢?”对他访问的动机似乎颇有怀疑。岂知他正是希望把无声的语言与有声的语言沟通起来,发掘手语材料以促进和更新语言理论的研究。正因为这样,他决定独辟蹊径,全力投入手语的研究。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多年的调研,他的看法渐趋成熟,遂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视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所谓“视觉语言学”,是指着眼于视觉方面,从时空角度对聋人手语以及其他一些表达系统进行语言学范围的研究。在1983年3月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游顺钊曾对提出视觉语言学的动机作过解释。他说,他之所以提出这一理论框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想把它当作一门新的学科,而只是希望对来自手语等不同系统的材料的视觉和空间因素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把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视为普通语言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希望,通过引入“视觉”这一大有发掘价值的方面,拓宽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联系,从而充实和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