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中国形象·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
作者:[加] 伊莎白(Isabel Crook),俞锡玑 著 黄兴涛,杨念群 编 邵达 译
出版:中华书局 2013.1
丛书:西方的中国形象
定价:66.00 元
ISBN-13:9787101080346
ISBN-10:7101080340
去豆瓣看看 前言
兴隆场简介
璧山县概况
水涝和干旱
气候
四川省地理
县各级组织
兴隆场住户统计
街东侧房屋(从南往东北)
街西侧房屋(从南往西北)
街北侧房屋(从西往东北)
兴隆场的商铺
兴隆场平面示意图
1940年7月至12月
方栋臣家
“协进会”
体面葬礼显孝心
兄弟关系
卫顺生的葬礼
送壮丁
关德选家(三口人)
大烟
“讲理”(一)
民团、土匪、卫理公会
修机场;剿匪
苦中作乐的教员
扫盲
婚礼
志愿入伍者的待遇
1940年秋来卫理公会学校上课的当地妇女名单
抓壮丁
童养媳
看病
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
裁缝
69号厉:方礼恒一家(七口人)
出租稻田
囤积大米
树的纠纷
稻农收入估算
稻农收入分析
镇上的房屋
乡下的房屋
教师罢教
广柑园
军民关系
杀猪日
军民关系(续)
1941年1月
孙陶氏的故事
合作社
义务宣传
32号房:成怀卿一家(四口人)
假送养
婚姻
婚姻关系
14号屠:洪庆云一家(两口人)
纳妾
领养
大烟
军属津贴
合作社(续)
杀猪税
顽劣成性的养子
成亲
假送养(续)
4号房(两户人家)
甲4号:邹东山一家(两口人)
方铁匠
方广川
抢龙眼
弟弟当家
坟址之争
文、武庙和集市的关系
教会和乡里的矛盾
饶海云
茶馆
25号房:铁关氏一家(四口人)
乙26号:关奉云(三口人)
30号房:费景川一家(六口人)
49号房:唐海舟一家(十一口人)
离家出走的女人
小猪被偷
“讲理”(二)
王家(36号房)的孩子们
经济独立的老婆
基督教“传道士”
乙3号:古传志一家(七口人)
民团团丁
“团年圣会”(腊月初十)
被狗咬伤
彭三嫂
户口编查
8号房:曾培云一家(三口人)
9号房:无固定住户
婚姻
改嫁
寡妇母亲的生计
修坟引起的争吵
儿子的来信
项田氏
饥民闹事的下场:枪打出头鸟
26号房(二户人家)
甲26号:曾唐氏(一口人)
45号房:傅光英一家(五口人)
46号房:梁洪氏一家(两口人)
两个寡妇的生计
47号房:费克明一家(六口人)
第6保保长
53号房:关义山一家(五口人)
54号房:方贵臣家(五口人)
55号房
向云璧
遭人取笑的媳妇
家族祠堂
陈松龄的发家史
教会成员
“讲理”(三)
“跳端公”
“求圣”
杀“年猪”
服饰
……
1941年2月
1941年3月
1941年4月
1941年5月
1941年6月
1941年7月
1941年8月
1941年9月
1941年10月
1941年11月
1941年12月
1942年1月
代后记:乡建运动与抗战大后方的人类学调查——怀念俞希玑
伊莎白(Isabel Crook),1915年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1938年获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辅修人类学。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四川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2年与英国记者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在英结婚。二战结束前夕,曾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人类学博士,后因夫妇同赴华北采访并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中断学习。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他们夫妇曾合著出版《十里店》二卷(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Ten Mile Inn; Ten Mile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阳邑公社的头几年》(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俞锡玑(1914-2006年),浙江德清人。著名儿童教育学家,中国幼儿教育学会创始人之一。1937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毕业后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随医疗社会服务部创始人蒲爱德(IdaPruitt)学习。1938-1941年,辗转奔赴西南大后方,以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 of China)乡村服务部干部的身份,参加四川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与伊莎白一同进行人类学调查。1941-1946年,在华西齐鲁联合医院社会服务部和树基儿童学园福幼园工作;1946-1948年,在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6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进修“儿童福利”课程,1949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教育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西方的中国形象·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性及其中国合作者完成的逐户采访式的社区调查。与费孝通《江村经济》等中国人类学先驱之作,并列社会学大学师卡尔·曼海姆于二战后期策划出版的“社会会学与社会重建国际文丛”。两位作者的调查,曾亲受晏阳初、蒋旨昂等乡村建设运动发起人的指导,涉及社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市场、宗教、祠宇、仪式、宗族、家庭、性别关系、职盟构成、医疗卫生、儿童教育、社区调解、法律诉讼、战时动员、社会分化、秘密会社(哥老会》,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等方方面面,堪称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中华民国史、乡村建设运动史的必读之作。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