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
序 言 一生的寻找
第一部分 出走
01 搭便车的男孩
亚历克斯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请加利恩为他在小道前拍一张扛着来复枪的照片。然后,他微笑着转身上路。那一天是1992年4月28日,星期二。
02 SOS
一对来自安克雷奇的情侣站在15米开外,神色惊恐,就像是见了鬼一样。站在巴士车外的所有人都能闻到一股恶臭,车门虚掩着,门上有一张纸条,让人隐隐感觉不安,上面写着:“SOS! 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第二部分 新生
查看完整
第一部分 出走
01 搭便车的男孩
亚历克斯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请加利恩为他在小道前拍一张扛着来复枪的照片。然后,他微笑着转身上路。那一天是1992年4月28日,星期二。
02 SOS
一对来自安克雷奇的情侣站在15米开外,神色惊恐,就像是见了鬼一样。站在巴士车外的所有人都能闻到一股恶臭,车门虚掩着,门上有一张纸条,让人隐隐感觉不安,上面写着:“SOS! 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第二部分 新生
查看完整
乔恩·克拉考尔 Jon Krakauer
★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 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作者小传】
世界探险类作家第1人 乔恩·克拉考尔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书榜,畅…
查看完整
★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 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作者小传】
世界探险类作家第1人 乔恩·克拉考尔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书榜,畅…
查看完整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时报》等一线媒体争相报道,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讨论旋风。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查看完整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查看完整
序 言 一生的寻找
第一部分 出走
01 搭便车的男孩
亚历克斯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请加利恩为他在小道前拍一张扛着来复枪的照片。然后,他微笑着转身上路。那一天是1992年4月28日,星期二。
02 SOS
一对来自安克雷奇的情侣站在15米开外,神色惊恐,就像是见了鬼一样。站在巴士车外的所有人都能闻到一股恶臭,车门虚掩着,门上有一张纸条,让人隐隐感觉不安,上面写着:“SOS! 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第二部分 新生
03 再见,亚特兰大
离开亚特兰大,他打算为自己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为了完全脱离过去,他甚至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他再也不叫克里斯·麦坎德利斯了,现在,他是“亚历山大超级流浪汉”。
04 流浪,流浪
麦坎德利斯四处游走,被大地的广袤和力量而吸引,被小灌木所展现的自然法则震撼,享受着和沿途其他流浪者之间迸发的短暂情谊,任凭机缘巧合引领自己前往任何地方。
05 一路向西
麦坎德利斯从孩提时代就迷恋杰克·伦敦,深深痴迷于他关于阿拉斯加的夸张描写,一遍又一遍地读《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沉浸在这些故事中不能自拔,却忘了它们都是虚构的产物,是杰克·伦敦浪漫的想象,而非北部极地荒原的真实描写。
06 生命中的空白
弗朗兹特别享受和麦坎德利斯一起度过的时光,然而,他们的友情也反过来让人意识到,从前的自己多么孤单。这个男孩揭开了弗朗兹生命里缺失的那一面,也帮他填补了些许空白。
07 贞洁无瑕的道德
贞洁是男人的花朵,所谓的天赋、英雄气概和神圣等优秀品质,无非是它的果实而已。我们很容易被性的快感撩拨,对它爱恨交加,而一个健康的人,尤其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竟然能够抵抗肉欲的诱惑,实在让我们惊奇。
08 愚蠢?傲慢?疯狂?
自成年以后,我一直坚持一个假说,即人类是可以回到石器时代的。在过去的30年里,我身体力行地实践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近10年来,我可以说,我已经从身体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全面体验了石器时代的生活。
09 不同寻常的人生
我一直都不喜欢大部分人过的生活,我想要活得更热烈、更丰富。对我来说,这些孤独的小道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我将永远这样流浪下去,当死期来临,我将选择一个最荒凉、最孤独、最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静地死去。
第三部分 追寻
10 噩耗还是来了
照片中的他很憔悴,但我还是立刻就认出了他。我开车去马里兰州,准备亲口告诉爸爸和比莉这个不幸的事实。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说,我该如何开口告诉一对父母,他们的孩子已经死了?”
11 权威与叛逆
克里斯在很多事情上都不理会沃尔特和比莉的意见,这一次他居然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乖乖地去上大学了,但是,克里斯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仍然不少,他经常抱怨沃尔特和比莉,把他们描述成专制的暴君。
12 无法原谅的错误
他无法原谅父亲年轻时犯下的错误,也无法原谅他们隐藏这段历史的行为,沃尔特和比莉的欺骗让他觉得“整个童年都是个谎言”。但他从来没有告诉父母他知道他们的秘密,而是以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比如沉默和孤僻。
13 冒险的代价
每当她看到这些照片,眼泪总是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是一位中年丧子的母亲无法遏制的悲怆,它如此巨大,如此不可挽回。在这样的伤痛面前,任何对克里斯的冒险行为所做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14 野性的呼唤
当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征服一座又一座山峰上时,我不经意间避免了年轻时代典型的迷茫和迷失。危险把世界置于强光下,绵延不断的岩石,橘色和黄色的地衣、丝织般的云朵,无不被光明笼罩。生命扬起高亢的音调,世界变得无比真实。
15 两个不安的灵魂
当你年轻时,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想要的东西就是你该得到的东西,当你十分渴望某样东西时,就有天经地义的权利得到它。和麦坎德利斯一样,我决定前往阿拉斯加时,知识一个误把激情当成智慧的毛头小子,凭借模糊不清的逻辑行动。
第四部分 觉悟
16.荒野重生
我重生了,这是我的黎明,真正的生活正在我面前展开。认真地生活,关注生活的本质,关注身边的环境和相关的事物,例如一份工作、一项任务、一本书或者任何需要保持专注的东西。
17 灵魂的原乡
麦坎德利斯走进荒野并不是为了思考大自然和世界,而是为了探索自己内心某些尚未开垦的领域。是,他是失败了,但他尝试去做的精神令人钦佩。像他那样月复一月、完完全全地生活在荒野中,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他几乎就要成功了。
18.真实的幸福
真想逃离那些毫无意义无聊之极的人云亦云,逃离那些高尚庄严的陈词滥调,到寂静的大自然中去隐居,沉浸在冗长安静的辛苦劳作、甜美梦乡、纯粹的音乐或无言的认知中去!
后记
附录 克里斯· 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译者后记
^ 收 起
第一部分 出走
01 搭便车的男孩
亚历克斯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请加利恩为他在小道前拍一张扛着来复枪的照片。然后,他微笑着转身上路。那一天是1992年4月28日,星期二。
02 SOS
一对来自安克雷奇的情侣站在15米开外,神色惊恐,就像是见了鬼一样。站在巴士车外的所有人都能闻到一股恶臭,车门虚掩着,门上有一张纸条,让人隐隐感觉不安,上面写着:“SOS! 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第二部分 新生
03 再见,亚特兰大
离开亚特兰大,他打算为自己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为了完全脱离过去,他甚至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他再也不叫克里斯·麦坎德利斯了,现在,他是“亚历山大超级流浪汉”。
04 流浪,流浪
麦坎德利斯四处游走,被大地的广袤和力量而吸引,被小灌木所展现的自然法则震撼,享受着和沿途其他流浪者之间迸发的短暂情谊,任凭机缘巧合引领自己前往任何地方。
05 一路向西
麦坎德利斯从孩提时代就迷恋杰克·伦敦,深深痴迷于他关于阿拉斯加的夸张描写,一遍又一遍地读《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沉浸在这些故事中不能自拔,却忘了它们都是虚构的产物,是杰克·伦敦浪漫的想象,而非北部极地荒原的真实描写。
06 生命中的空白
弗朗兹特别享受和麦坎德利斯一起度过的时光,然而,他们的友情也反过来让人意识到,从前的自己多么孤单。这个男孩揭开了弗朗兹生命里缺失的那一面,也帮他填补了些许空白。
07 贞洁无瑕的道德
贞洁是男人的花朵,所谓的天赋、英雄气概和神圣等优秀品质,无非是它的果实而已。我们很容易被性的快感撩拨,对它爱恨交加,而一个健康的人,尤其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竟然能够抵抗肉欲的诱惑,实在让我们惊奇。
08 愚蠢?傲慢?疯狂?
自成年以后,我一直坚持一个假说,即人类是可以回到石器时代的。在过去的30年里,我身体力行地实践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近10年来,我可以说,我已经从身体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全面体验了石器时代的生活。
09 不同寻常的人生
我一直都不喜欢大部分人过的生活,我想要活得更热烈、更丰富。对我来说,这些孤独的小道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我将永远这样流浪下去,当死期来临,我将选择一个最荒凉、最孤独、最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静地死去。
第三部分 追寻
10 噩耗还是来了
照片中的他很憔悴,但我还是立刻就认出了他。我开车去马里兰州,准备亲口告诉爸爸和比莉这个不幸的事实。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说,我该如何开口告诉一对父母,他们的孩子已经死了?”
11 权威与叛逆
克里斯在很多事情上都不理会沃尔特和比莉的意见,这一次他居然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乖乖地去上大学了,但是,克里斯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仍然不少,他经常抱怨沃尔特和比莉,把他们描述成专制的暴君。
12 无法原谅的错误
他无法原谅父亲年轻时犯下的错误,也无法原谅他们隐藏这段历史的行为,沃尔特和比莉的欺骗让他觉得“整个童年都是个谎言”。但他从来没有告诉父母他知道他们的秘密,而是以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比如沉默和孤僻。
13 冒险的代价
每当她看到这些照片,眼泪总是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是一位中年丧子的母亲无法遏制的悲怆,它如此巨大,如此不可挽回。在这样的伤痛面前,任何对克里斯的冒险行为所做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14 野性的呼唤
当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征服一座又一座山峰上时,我不经意间避免了年轻时代典型的迷茫和迷失。危险把世界置于强光下,绵延不断的岩石,橘色和黄色的地衣、丝织般的云朵,无不被光明笼罩。生命扬起高亢的音调,世界变得无比真实。
15 两个不安的灵魂
当你年轻时,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想要的东西就是你该得到的东西,当你十分渴望某样东西时,就有天经地义的权利得到它。和麦坎德利斯一样,我决定前往阿拉斯加时,知识一个误把激情当成智慧的毛头小子,凭借模糊不清的逻辑行动。
第四部分 觉悟
16.荒野重生
我重生了,这是我的黎明,真正的生活正在我面前展开。认真地生活,关注生活的本质,关注身边的环境和相关的事物,例如一份工作、一项任务、一本书或者任何需要保持专注的东西。
17 灵魂的原乡
麦坎德利斯走进荒野并不是为了思考大自然和世界,而是为了探索自己内心某些尚未开垦的领域。是,他是失败了,但他尝试去做的精神令人钦佩。像他那样月复一月、完完全全地生活在荒野中,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他几乎就要成功了。
18.真实的幸福
真想逃离那些毫无意义无聊之极的人云亦云,逃离那些高尚庄严的陈词滥调,到寂静的大自然中去隐居,沉浸在冗长安静的辛苦劳作、甜美梦乡、纯粹的音乐或无言的认知中去!
后记
附录 克里斯· 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译者后记
^ 收 起
乔恩·克拉考尔 Jon Krakauer
★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 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作者小传】
世界探险类作家第1人 乔恩·克拉考尔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书榜,畅销全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探险类作家第1人。美国艺术与文学院曾称赞他“集职业记者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优良调查传统与天才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于一身”。
享誉世界的探险类作家
克拉考尔根据葬身阿拉斯加荒野的美国少年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著成《荒野生存》一书,出版后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旋风,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克拉考尔也因此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与肖恩·潘共导经典大片
1996年的一天,著名导演肖恩·潘走进洛杉矶的一家书店,立刻被《荒野生存》深深吸引了。当晚,潘一口气将这本书看了两遍。他找到克拉考尔,决定将《荒野生存》搬上电影银幕。肖恩·潘和克拉考尔一起重走麦坎德利斯的阿拉斯加之旅,拜访麦坎德利斯生前居住的142路巴士,走访他的亲友,并聘请他在南达科他州认识的好朋友韦恩·韦斯特伯格担任影片顾问。经过长达10年的执着努力,该片在2007年罗马电影节上映,并获得奥斯卡、金球奖多项提名。
死里逃生著就“登山者的圣经”
1996年,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不料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4支探险队共有12人死亡。作为幸存者,克拉考尔对此次山难事件做了认真的回顾、调查和分析,著成《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1997年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1997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98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命中注定要登山
克拉考尔的父亲路易斯是一名医生,打从儿子生下来就为他设计好了将来进军医学界的成功之路。每到圣诞节和生日,克拉考尔收到的礼物都是显微镜、化学仪器和大英百科全书,父亲要求他门门功课都要优秀,还要成为学生社团的领袖。8岁时,爱好登山的父亲送给他人生中第1把冰镐和第1捆绳子,带他到喀斯特山脉攀登南姐妹峰。当时父子俩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克拉考尔会以登山为志。大学毕业后,登山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主题,不顾父亲的意愿,流连于科罗拉多、阿拉斯加和美国西海岸,以做木匠和捕鲑鱼为生。
执着于真相的慈善家
1998年,为纪念在珠峰上遇难的队友,克拉考尔筹建了“1996珠峰纪念基金”,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所得捐献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慈善机构,此后,克拉考尔又陆续出版了多部作品。从2011年开始,他的全部著作所得都捐献给了美国喜马拉雅基金会的Stop Girl Trafficking项目。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赠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 收 起
★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 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作者小传】
世界探险类作家第1人 乔恩·克拉考尔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书榜,畅销全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探险类作家第1人。美国艺术与文学院曾称赞他“集职业记者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优良调查传统与天才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于一身”。
享誉世界的探险类作家
克拉考尔根据葬身阿拉斯加荒野的美国少年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著成《荒野生存》一书,出版后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旋风,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克拉考尔也因此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与肖恩·潘共导经典大片
1996年的一天,著名导演肖恩·潘走进洛杉矶的一家书店,立刻被《荒野生存》深深吸引了。当晚,潘一口气将这本书看了两遍。他找到克拉考尔,决定将《荒野生存》搬上电影银幕。肖恩·潘和克拉考尔一起重走麦坎德利斯的阿拉斯加之旅,拜访麦坎德利斯生前居住的142路巴士,走访他的亲友,并聘请他在南达科他州认识的好朋友韦恩·韦斯特伯格担任影片顾问。经过长达10年的执着努力,该片在2007年罗马电影节上映,并获得奥斯卡、金球奖多项提名。
死里逃生著就“登山者的圣经”
1996年,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不料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4支探险队共有12人死亡。作为幸存者,克拉考尔对此次山难事件做了认真的回顾、调查和分析,著成《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1997年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1997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98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命中注定要登山
克拉考尔的父亲路易斯是一名医生,打从儿子生下来就为他设计好了将来进军医学界的成功之路。每到圣诞节和生日,克拉考尔收到的礼物都是显微镜、化学仪器和大英百科全书,父亲要求他门门功课都要优秀,还要成为学生社团的领袖。8岁时,爱好登山的父亲送给他人生中第1把冰镐和第1捆绳子,带他到喀斯特山脉攀登南姐妹峰。当时父子俩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克拉考尔会以登山为志。大学毕业后,登山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主题,不顾父亲的意愿,流连于科罗拉多、阿拉斯加和美国西海岸,以做木匠和捕鲑鱼为生。
执着于真相的慈善家
1998年,为纪念在珠峰上遇难的队友,克拉考尔筹建了“1996珠峰纪念基金”,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所得捐献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慈善机构,此后,克拉考尔又陆续出版了多部作品。从2011年开始,他的全部著作所得都捐献给了美国喜马拉雅基金会的Stop Girl Trafficking项目。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赠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 收 起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时报》等一线媒体争相报道,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讨论旋风。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 收 起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
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 收 起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