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
作者:(清)王鸣盛|校注:陈文和//王永平//张连生//孙显军
出版:凤凰出版社 2008.1
页数:741
定价:55.00 元
ISBN-13:9787807291534
ISBN-10:7807291532
去豆瓣看看 卷一 史记一
卷二 史记二
卷三 史记三
卷四 史记四
卷五 史记五
卷六 史记六
卷七 漢書一
卷八 汉书二
卷九 汉书三
卷十 汉书四
卷十一 汉书五
卷十二 汉书六
卷十三 汉书七
卷十四 汉书八
卷十五 汉书九
卷十六 汉书十
卷十七 汉书十一
卷十八 汉书十二
卷十九 汉书十三
卷二十 汉书十四
卷二十一 汉书十五
卷二十二 汉书十六
卷二十三 汉书十七
卷二十四 汉书十八
卷二十五 汉书十九
卷二十六 汉书二十
卷二十七 汉书二十一
卷二十八 汉书二十二
卷二十九 后汉书一
卷三十 后汉书二
卷三十一 后汉书三
卷三十二 后汉书四
卷三十三 后汉书五
卷三十四 后汉书六
卷三十五 后汉书七
卷三十六 后汉书八
卷三十七 后汉书九
卷三十八 后汉书十
卷三十九 三国志一
卷四十 三国志二
卷四十一 三国志三
卷四十二 三国志四
卷四十三 晋书一
卷四十四 晋书二
卷四十五 晋书三
卷四十六 晋书四
卷四十七 晋书五
卷四十八 晋书六
卷四十九 晋书七
卷五十 晋书八
卷五十一 晋书九
卷五十二 晋书十
卷五十三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一
卷五十四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二
卷五十五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三
卷五十六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四
卷五十七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五
卷五十八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六
卷五十九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七
卷六十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八
卷六十一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九
卷六十二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
卷六十三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一
卷六十四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卷六十五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一
卷六十六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二
卷六十七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
卷六十八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
卷六十九 新旧唐书一
卷七十 新旧唐书二
卷七十一 新旧唐书三
卷七十二 新旧唐书四
卷七十三 新旧唐书五
卷七十四 新旧唐书六
卷七十五 新旧唐书七
卷七十六 新旧唐书八
卷七十七 新旧唐书九
卷七十八 新旧唐书十
卷七十九 新旧唐书十一
卷八十 新旧唐书十二
卷八十一 新旧唐书十三
卷八十二 新旧唐书十四
卷八十三 新旧唐书十五
卷八十四 新旧唐书十六
卷八十五 新旧唐书十七
卷八十六 新旧唐书十八
卷八十七 新旧唐书十九
卷八十八 新旧唐书二十
卷八十九 新旧唐书二十一
卷九十 新旧唐书二十二
卷九十一 新旧唐书二十三
卷九十二 新旧唐书二十四
卷九十三 新旧五代史一
卷九十四 新旧五代史二
卷九十五 新旧五代史三
卷九十六 新旧五代史四
卷九十七 新旧五代史五
卷九十八 新旧五代史六
卷九十九 缀言一
卷一百 缀言二
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幼奇慧,四五岁日识数百字,县令冯咏以神童目之。年十七,补诸生。岁种试屡获前列,乡试中副榜,才名藉甚。苏抚陈大受取入紫阳书院肄业,东南才俊咸出其下。在吴门,与王昶德甫、吴泰来企晋、赵文哲损之诸人唱和;沈尚书归愚以为不下“嘉靖七子”。又与惠松岩讲经义,知训诂必以汉儒为宗。服膺《尚书》,探索久之,乃信东晋之古文固伪,而马、郑所注,实孔壁之古文也;东晋所献之《太誓》固伪,而唐儒所斥为伪太誓者实非伪也;古文之真伪辨,而《尚书》二十九篇粲然具在,知所从得力矣。
先生以乾隆丁卯举江南乡试,甲戌,会试,中式;殿试,以一甲第二人及第,投翰林院编修。掌院事蒋文恪公溥重其学,延为上客。戊寅,人考翰詹,特擢一等,超迁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明年,典试福建;未蒇事,即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命。还朝,召对,天语甚温。会御史论其驰驿不谨,被议,镌级。寻授光禄寺卿。丁未,遭母忧,去职;以父年高,遂不赴补。家居者三十年。
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讹脱;审事迹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于舆地职官典章名物,每致详焉。《蛾术篇》百卷,其目有十:曰说录,说字,说地,说制,说人,说物,说集,说刻,说通,说系。盖访王深宁、顾亭林之意,而援引尤加博赡。古文纡徐敦厚,用欧、曾之法,阐许、郑之学。诗早岁宗仰“盛唐”,独爱李义山,吟咏甚富,集凡四十卷。
自束发至垂白,未尝一日辍书。年六十八,两目忽瞽,阅两岁,得吴兴医针之而愈,著书如常时,七十六卒。
王鸣盛(1722~1797) 字风喈,一字礼堂,号西庄,晚年号西沚,嘉定镇人(今上海市人)。王鸣盛系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著述宏富。他用汉学考证方法研究历史,历时20多年,撰写《十七史商榷》共100卷。将上自《史记》,下迄五代各史中的纪、志、表、传相互考证,分清异同,互作补充,又参阅其他历史名著纠正谬误。对其中的地理、职官、典章制度均详为阐述,为清代史学名著之一。所著《尚书后案》30卷及《后辨》1卷,专重东汉经学家郑玄之说,此书亦为继承汉代经学传统的重要著作。晚年仿顾炎武《日知录》著《蛾术篇》100卷,对我国古代制度,器物、文字、人物、地理、碑刻等均有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有《续宋文鉴》80卷,《周礼军赋说》6卷。
《蛾术编》原稿约百卷,王氏生前尚未有定稿,据姚承绪承《蛾术编*跋》至道光中谋刻,有钞本九十五卷,而实刻八十二卷,其《凡例》曰《说刻》十卷,详载历代金石,已见王昶《金石萃编》,无庸赘述(实则《萃编》并未全收);《说系》三卷,备列先世旧闻,宜入王氏《家谱》。故所刻之本为八十二卷。分别为《说录》一四卷、《说字》二二卷、《说地》一四卷、《说人》一0卷、《说物》二卷、《说制》一二卷、《说集》六卷、《说通》二卷。为王氏平时论学之作之汇编。由迮鹤寿参校,校刻时核对原文,为注出处,出言过分者则稍圆其说,迮氏所注亦存书中。存世有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即此本)、《续四库全书》本等。
本书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清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定居苏州;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撰有《十七史商榷》、《尚书后案》、《蛾术编》等书,成就卓著,是干嘉时期著名的考史学家。中国史学发展到清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厚重积累,成就固然伟大,流弊也积重难返。干嘉时期的史家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意识,对中国古代史籍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他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贡献。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