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出生于挪威南部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青年时受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曾参加挪威民族独立运动。一八四八年开始写作诗歌和剧本,第一部上演的剧作《墓地》(1850)并未获得关注。一八五一年担任卑尔根剧院编导,一八六二年剧院破产后,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创作。一八六四年,离开挪威,来到意大利。一八九一年,回到祖国,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剧作家。易卜生早期的剧作大多采用挪威古代英雄传奇、歌谣和历史改编创作,是富于民族色彩的浪漫主义戏剧,如《觊觎王位的人》(1863年)。稍后的《布朗德》(1866)、《培尔·金特》(1867)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剖析社会问题,人称“社会问题剧”,包括《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晚期的创作转向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如《野鸭》(1884)、《建筑大师》(1892)等。易卜生被公认为现代戏剧之父,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