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凡例
第一章 導論
1 引言
2 前賢討論紅學史的模式及其局限
3 本書的研究範疇及取向
4 結語
第二章 《紅樓萝》作者的身份及其超強的詮釋功能
1 清代關於《紅樓夢》作者的記載及附會
2 遗民著書說的興起
2.1 王夢阮、沈瓶庵的設想
2.2 蔡元培的說法:“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
2.3 鄧狂言與“漢人作者說”的確立
3 《紅樓夢》作者的種族與詮釋的關係
3.1 《紅樓夢》與作者決定論
3.2 新紅學的“旗人作者說”
3.2.1 胡適的研究和詮釋轉向--“奪取”作者,奪取詮釋權
3.2.2 俞平伯封反滿說“民族主義”理論的抨擊
3.2.3 周汝昌對“反滿說”的猛烈攻擊
3.3 索隱派對“旗人作者說”的反應
3.3.1 壽鵬飛和景梅九另立作者
3.3.2 反滿說封自傳說作者論的消解
3.3.3 潘重規:原作者是“石頭”(“消解曹雪芹威脅”行動之一)
3.3.4 杜世傑:曹雪芹是個化名(“消解曹雪芹威脅”行動之二)
3.3.5 李知其:曹雪芹是說書人(“消解曹雪芹威脅”行動之三)
3.4 余英時的“調和論”--曹雪芹的“漢族認同感”
4 馬、列紅學家對作者世界觀的超越
4.1 馬、列紅學家論曹雪芹的世界觀
4.2 創作論:馬、列紅學家眼中的曹雪芹“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4.3 作品論:作品自身的客觀效果論
4.4 批評論:不重視作者意圖的批評方法
5 後四十回的作者與作者的分類功能
5.1 俞平伯的“性情說”
5.2 隱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及作者的分類功能
6 結語
第三章 《紅樓夢》的文本地位與詮釋問題--貫通論、有機說、優劣論、結構學、探佚學
1 《紅樓夢》程高百廿回本在新紅學以前的穩定地位
2 文本的“貫通”、“内在結構”和“有機說”
2.1 後四十回“續書說”的提出
2.2 俞平伯的“貫通論”與文本地位
2.3 《紅樓夢》的“内在結構”與“有機說”
3 前八十回異文研究的各種問題
3.1 “作者原本”與“作者最後定本”的觀念
3.2 文本的不穩定性與詮釋的關係
3.3 文本的修訂與作者意圖
3.4 文本的殘缺與貫通
3.5 作者本意與文本的地位
3.6 文本的優劣真偽之辨與作者功能觀念
3.6.1 優劣與真偽問题
3.6.2 繁簡二系的關係和作者問題
3.6.3 近年校注本對第六十七回的取捨
4 “獨特的結構學”與無形的文本
5 結語:對文本特徵、結構、探佚等問題的思考
第四章 《紅樓夢》的特殊讀者與《紅樓夢》的詮釋
1 脂批的出現及批者身份的特殊性
1.1 批語出現的時間特早
1.2 批者身份的特殊性
2 新紅學以前脂批的命運
2.1 批者的權威
2.2 脂評的消亡及其重大影響
3 新紅學時期的脂評研究
3.1 脂評重出
3.2 批者的身份與批語權威的建立
3.2.1 讀者反應批評(Readel-response criticism)的啟示
3.2.2 關於脂評的可信性:胡適的“堂兄弟說”與“作者自注”
3.2.3 俞平伯的猶豫:“訐者之意”與“作者之意”的分野
3.2.4 周汝昌的“脂硯即湘雲”:“取其所需”、循環論證”的詮釋策略
3.2.5 依附作者的權威
4 脂評的詮釋問題:自傳說和反自傳說的對立
4.1 脂批與著作權的確立、自傳說的完成
4.2 索隱派的反攻:索隱派的“增刪說”和“暗合說”
4.3 “合傳說”及其論證方法
5 結語:偽陳述與真歷史
第五章 總括及批評
1 意義的來源及詮釋的目標
2 評《紅樓夢》的詮釋方法
3 總結
參考資料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