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绪论
一、儒学的特质及其内容纲领
二、“理”之六义与有关宋明儒学立名定位的问题
三、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家的异同问题
第一章 周濂溪(一):对于道体之妙悟
第一节 濂溪开理学之善端
一、生平与风格
二、默契道妙
三、道德意识之豁醒
第二节 诚体与乾道
一、《中庸》之诚
二、诚体即乾元
三、诚体至善
四、易乃性命之源
五、诚为圣人之本
第三节 诚体与寂感
一、静无而动有
二、诚、几、德
三、诚体乃寂感真几
第四节 诚体之神与太极
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二、五行、阴阳、太极
三、阴阳生化与混辟
第五节 理性命相贯通
一、诚体即是理
二、论“性”
三、理性命相贯而为
第二章 周濂溪(二):圣道工夫之入路
第一节 圣道与师道
第二节 作圣工夫
一、“思”乃心之用
二、思以无思为体,以通微为用
三、思之功在“几”上用——知几
四、心之思用与圆用
第三节 希贤希圣希天
第三章 周濂溪(三):太极图说的形上思想
第一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
一、关于图与图说
二、图说原文
三、图说之义理骨干
第二节 “无极而太极”之实义
一、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
二、“无极”与“太极”二词之用法
第三节 “太极动而生阳”之疏解
一、静时无相而动时有相
二、诚体之显动相与静相
三、太极诚体“即存有即活动”
第四节 《太极图说》全文述解
第四章 张横渠(一):《西铭》开示的义理
第一节 横渠思参造化、自铸伟辞
一、传略
二、持论成篇,自铸新辞
三、思参造化与苦心力索
四、宇宙论的兴趣与气化宇宙论之误解
第二节 《西铭》开示的义理与践履规模
一、《西铭》原文
二、《西铭》分句解义
三、《西铭》开示的理境与践履规模
第五章 张横渠(二):《正蒙》之天道论
第一节 太和之道
一、“道”之三义
二、乾知坤能
三、气与神
第二节 太虚与气
一、气以太虚为本体
二、太虚与寂感
三、气之聚散与兼体不累之神
第三节 “太虚即气”之体用不二论
一、神体气化之不即不离
二、离明充塞无间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三、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
第四节 气之质性与鬼神之神
一、就气之质性而说的“通”与“神
二、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
第六章 张横渠(三):《正蒙》之性论
第一节 性体的内涵与寂感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
二、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内容
三、由兼体、合两见性体寂感之神
第二节 尽性至命与义命合
一、尽性至命
二、性善命正与义命合
三、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一、两种性须分别建立
二、气质之性,是限制原则,亦是表现原则
三、变化气质与继善成性
四、“尽心成性”义之重要性
第七章 张横渠(四):《正蒙》之心论
第一节 心能尽性
一、心之立名:性体寂感之神的虚明照鉴,即是心
二、心能尽性:心为主观性原则,性为客观性原则
三、心之为体:仁心无外,体物不遗
第二节 心之“知用”义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二、由象识心与“心知”之超越乎“象
三、德性之知之合内外
第三节心之“形著”义
一、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
二、以性成身与化“成心”以体道成物
第四节 横渠之《仁化篇》与性体心体之五义
一、心性天是
二、《仁化篇》之立名及其义旨
三、性体与心体五义
附论:“性即理”的两个层次与朱子学之歧异
第八章 程明道(一):《二程遗书》之鉴别与明道之义理纲维
第一节 生平与造诣
第二节 《二程遗书》之鉴别
第三节 综述明道之义理纲维
第四节 对于圣贤人格之品题
……
第九章 程明道(二):对天道、天理之体悟
第十章 程明道(三):圆顿化境之一本
第十一章 程明道(四):“生之谓性”新义
第十二章 程明道(五):识仁与定性
第十三章 程伊川(一):义理之转向与理气说
第十四章 程伊川(二):对性与情之理解
第十五章 程伊川(三):气禀与才性
第十六章 程伊川(四):心与中和问题
第十七章 程伊川(五):居敬与格物穷理
第十八章 关洛之学与洛学南传的线索
代跋:关于“讲习”与“师门之学”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