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社会弱势群体的解释理论——如何认知弱势群体?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
第一节 概念特征
一 经济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二 权利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定义解析
一 应区别“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二 应区别“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
三 弱势群体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四 如何理解弱势群体是一个虚拟“群体”
第三节 构成分类
一 “特殊群体”论与“四种人”论
二 边缘化个体论
第二章 认知社会弱势群体的方法论
第一节 阶级斗争论
一 阶级斗争论的产生
二 阶级斗争论与三维分析论
三 阶级斗争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社会变迁论
一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二 社会分化及其影响
三 群体分化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分层论
一 社会分层的概念结构
二 社会分层与社会控制
三 社会分层的理论阐释
第三章 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三大根源
第一节 制度性根源
一 制度的概念特征
二 制度与利益的联系
三 制度如何造成贫困
四 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法律根源
一 权利不平等的法律根源
二 经济不平等的法律根源
三 实例研究:我国户籍法律制度
第三节 公共政策根源
一 公共政策概念本质
二 公共政策对贫困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一节 弱势群体问题国际现状
一 国家间贫富分化
二 国家内部贫富分化
第二节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产生
一 社会变迁:发生及影响
二 群体分化:形成与危机
第三节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主要特点
一 物质生活极其贫困
二 制度和政策法律是重要成因
三 数量规模十分庞大
中篇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正当性理论——一个权利角度的评述
第五章 政治学理论
第一节 秩序与安全权论
一 必要性分析
二 正当性分析
第二节 权利与人权理论
一 权利理论的诠释
二 人权理论的诠释
第三节 平等权的理论视角
一 政治法律平等的含义
二 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现代:平等权与平等主义
四 我国的经济平等思想
第六章 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权利社会学的阐释
一 权利的社会基础
二 权利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理论
一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权
二 社会救助权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福利权与弱势群体
一 社会福利是一项权利
二 社会福利模式类型
第七章 伦理学理论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解读
一 人本主义思想源流
二 近代人本主义简论
三 现代人本主义的诠释
四 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二节 “仁爱”学说
一 我国古代“人贵论”
二 “仁爱”学说
三 康有为的“博爱”学说
四 “仁爱”思想简评
第三节 关于“正义”理论
一 词义考略
二 正义观念起源
三 现代正义理论的诠释
第四节 关于“公正”、“公平”理论
一 概念辨析
二 主要理论观点
三 公平的实现形式
下篇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基本方略——从理论到实践
第八章 构建弱势群体立法保护体系
第一节 弱势群体立法保护原理
一 立法保护原理论略
二 是平等保护还是特别保护
第二节 弱势群体立法保护新维度
一 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制
二 人权立法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
第九章 弱势群体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法治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原理概析
一 公共政策保护原理简论
二 行政法律保护原理简论
三 “第三部门”与弱势群体保护
第二节 弱势群体行政法律保护新思维
一 社会贫困与反贫困实践
二 贫困文化与人力资本战略
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构
第十章 司法正义:弱势群体的最后屏障
第一节 司法保护之性质原理论略
一 司法保护的性质作用
二 平等保护与倾斜保护
三 我国弱势群体司法保护主要缺陷
第二节 弱势群体司法保护制度构造
一 宪法诉讼与弱势群体权利救济
二 法律援助与弱势群体权利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