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
作者:陈平原 著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
丛书: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页数:339
版本:2
定价:34.00 元
ISBN-13:9787301164297
ISBN-10:7301164297
去豆瓣看看 新版序言
第一章 新小说的诞生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新小说演进的动力
第三节 新小说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新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
第二章 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意译为主的时代风尚
第三节 翻译不说的实绩
第四节 接受中的误解
第三章 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
第一节 小说市场的拓展
第二节 小说这的专业化
第三节 新小说的商品化倾向
第四节 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
第四章 由俗入睡与回雅向俗
第一节 在雅俗、新旧之彰
第二节 由俗入雅——梁启超们的救世说
第三节 回雅向俗——礼拜六满腔热情的消闲说
第四节 雅俗并存局面的初步形成
第五章 集负担与片断化
第一节 珠花式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集锦式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短篇小说的重新崛起
第四节 盆景化与片断化
第六章 文白并存的小说文体
第一节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消长起伏
第二节 白话小说与方言小说
第三节 古文小说与骈文小说
第四节 “别具一种资态”的译本文体
第七章 从官场到情场
第一节 “忠奸对立”模式的消解
第二节 “官民对立”模式的转化
第三节 无情的情场
第四节 三角恋爱模式的文化功能
第八章 旅游者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启悟主题与整体感
第二节 补史之阙与限制叙事
第三节 引游记入小说
第四节 旁观“民间疾苦”
第九章 实录、谴责与感伤
第一节 从写实与实录
第二节 从讽刺到谴责
第三节 从悲壮到哀艳
作家小传
小说年表
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讨论纪要
索引
卷后语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理论思维的贫乏与理论框架的单调,是文学史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以前谈过,不赘。这里谈谈工作范式的建立与运用。因单是从哲学发展层次讨论文学史是什么,于实际研究作用不大。选择工作范式实际上也就选择了研究范围——承认有所不能,有所不为,破除那种“全面”、“稳妥”的教科书心态,根据自己的理论设计,长驱直入,变平面的罗列为纵深的开掘。
至于工作范式的建立,是作者的理论兴趣与研究对象特性之间的相互契合,有理论假设的成分,但并非纯粹先验的主观臆想。在“前研究”阶段,理论假设与对象把握不断对话,互相调整,很难再分辨什么“主观”、“客观”。这一点成熟的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意识到,似乎没有必要为“正名”花费太多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