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修订译本)
实藤惠秀(sanetou Keishuu,1896—1985),192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193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修科,1938年到中国研修,1949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及教育学院教授,1960年以论文《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荣获日本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从早稻田大学退休。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语学、文学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极深。著有《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940)、《近代中日文化论》(1941)、《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60;1970增补)、《中日非友好历史》(1973)、《近代中日交流史话》(1977)、《中国留学生史谈》(1981)等,与郑子瑜合作编校《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并翻译了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瑶《现代中国文学讲义》、老舍《四世同堂》等。谭汝谦(Tam Yue-him/Tan Ruqian,194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1983年,《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修订译本)》的第一本中译本问世,由三联书店出版,目前已很难买到。这是研究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最为全面且公正的一部专著,记载了自甲午战争之后的1896年至抗战爆发的1937年间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情况。
《留学史丛书》总序
译序
中译本序
原序
译例
第一章 留学日本的原因
一 中国留学生的东渡
二 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反应
三 日本人对西洋文化的反应
四 中日近代化的差别
五 从思想上看中国近代化落后的原因
六 中国思想的变化与留学日本
七 留学日本的理由
第二章 留学日本的历史
一 最初的留日学生
二 留学政策的确立
三 留学生教育论
四 留日学生的增加2l
五 留学生人数的最高纪录
六 教育留学生的学校
七 女子留学生
八 速成教育
九 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学校
十 在中国的日本教习
十一 清末留日学生数量上的减少与质素上的提高
十二 民国初年的留日学生
十三 日本国会关于留日学生问题的议论
十四 抗日战争前的留日学生
十五 留学日本的毕业生
第三章 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
一 一个留学生的日记
二 留学日本的指南
三 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 中国留学生会馆
第四章 留学生与日本人
一 部分日本人的好意
二 一般日本人的态度
三 国号问题
第五章 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
一 留日学生对新文化的贡献
二 翻译的必要性及留日以前的翻译
三 中国人最早的中译日书
四 留日学生翻译团体
五 留日学生的译书与中国的教科书
六 《东方杂志》广告所见的译书
七 各国译本比较表
八 清末翻译的特色
九 文学书籍的翻译
十 社会科学书籍的翻译:
十一 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
十二 日本书籍的中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对中国出版界的贡献
一 印刷术的发明与西洋印刷术的东渐
二 留学生的出版物与中国的出版样式
三 旧装本之中的洋装本
四 洋装本的发展
五 旧装本和洋装本的对立
六 洋装本的胜利
七 日本印刷公司印行的中文图书
八 日本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日文书
九 从日本传来的洋装本
第七章 现代汉语与日语词汇的摄取
一 中日语文共用汉字的基础
二 中日两国词汇的区别
三 进入中国语文的日本词汇
四 日本词汇的注释
五 日本词汇的借用
六 对日本词汇的责难(一)
七 日本词汇的辞典(一)
八 对日本词汇的责难(二)
九 日本词汇的辞典(二)
十 日本词汇融汇到中国语文中的过程
十一 从“外国”学来的词汇
十二 从日本学来的词汇
十三 中国人承认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
十四 中国语文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第八章 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
一 中国革命的进展
二 亡命客与留日学生
三 清末留日学生与新思想
四 清末留日学生与革命实践
五 成城学校人学事件
六 反对《留学生取缔规则》运动
七 留日学生的抗日运动
八 中国统一的基础
结论
附录
一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前史简表
二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年表
三 有关中国留日学生的五个统计表
四 征引及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 收 起
译序
中译本序
原序
译例
第一章 留学日本的原因
一 中国留学生的东渡
二 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反应
三 日本人对西洋文化的反应
四 中日近代化的差别
五 从思想上看中国近代化落后的原因
六 中国思想的变化与留学日本
七 留学日本的理由
第二章 留学日本的历史
一 最初的留日学生
二 留学政策的确立
三 留学生教育论
四 留日学生的增加2l
五 留学生人数的最高纪录
六 教育留学生的学校
七 女子留学生
八 速成教育
九 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学校
十 在中国的日本教习
十一 清末留日学生数量上的减少与质素上的提高
十二 民国初年的留日学生
十三 日本国会关于留日学生问题的议论
十四 抗日战争前的留日学生
十五 留学日本的毕业生
第三章 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
一 一个留学生的日记
二 留学日本的指南
三 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 中国留学生会馆
第四章 留学生与日本人
一 部分日本人的好意
二 一般日本人的态度
三 国号问题
第五章 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
一 留日学生对新文化的贡献
二 翻译的必要性及留日以前的翻译
三 中国人最早的中译日书
四 留日学生翻译团体
五 留日学生的译书与中国的教科书
六 《东方杂志》广告所见的译书
七 各国译本比较表
八 清末翻译的特色
九 文学书籍的翻译
十 社会科学书籍的翻译:
十一 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
十二 日本书籍的中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对中国出版界的贡献
一 印刷术的发明与西洋印刷术的东渐
二 留学生的出版物与中国的出版样式
三 旧装本之中的洋装本
四 洋装本的发展
五 旧装本和洋装本的对立
六 洋装本的胜利
七 日本印刷公司印行的中文图书
八 日本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日文书
九 从日本传来的洋装本
第七章 现代汉语与日语词汇的摄取
一 中日语文共用汉字的基础
二 中日两国词汇的区别
三 进入中国语文的日本词汇
四 日本词汇的注释
五 日本词汇的借用
六 对日本词汇的责难(一)
七 日本词汇的辞典(一)
八 对日本词汇的责难(二)
九 日本词汇的辞典(二)
十 日本词汇融汇到中国语文中的过程
十一 从“外国”学来的词汇
十二 从日本学来的词汇
十三 中国人承认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
十四 中国语文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第八章 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
一 中国革命的进展
二 亡命客与留日学生
三 清末留日学生与新思想
四 清末留日学生与革命实践
五 成城学校人学事件
六 反对《留学生取缔规则》运动
七 留日学生的抗日运动
八 中国统一的基础
结论
附录
一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前史简表
二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年表
三 有关中国留日学生的五个统计表
四 征引及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 收 起
实藤惠秀(sanetou Keishuu,1896—1985),192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193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修科,1938年到中国研修,1949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及教育学院教授,1960年以论文《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荣获日本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从早稻田大学退休。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语学、文学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极深。著有《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940)、《近代中日文化论》(1941)、《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60;1970增补)、《中日非友好历史》(1973)、《近代中日交流史话》(1977)、《中国留学生史谈》(1981)等,与郑子瑜合作编校《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并翻译了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瑶《现代中国文学讲义》、老舍《四世同堂》等。谭汝谦(Tam Yue-him/Tan Ruqian,194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日本史专业)。曾长期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现为美国默士达(Macalester)大学史学教授。林启彦(Lam Kai-yin/Lin Qiyan,1947— ),香港大学历史系哲学博士。长期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 收 起
^ 收 起
1983年,《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修订译本)》的第一本中译本问世,由三联书店出版,目前已很难买到。这是研究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最为全面且公正的一部专著,记载了自甲午战争之后的1896年至抗战爆发的1937年间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情况。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