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原理:影视影像创作与欣赏规律的探究
李铭,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视技术系教授级高工。
主要著译: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主编)、《影视技术概论(修订版)》(合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合著)、《电影摄影技术》(合译)、《电影摄影与照明设备》(合译)、《电影电视磁带录像技术词典》(合译)、《影视制作者指南》(合译)、《现代摄影加工》(合译)、《技术成就梦想——现代电影制作工艺探讨与实践》(撰稿人)、《理论支撑未来——电影工艺相关理论与科技研究》(撰稿人)、《电影技术百年》(编委/撰稿人)、《缩微摄影技术等级标准培训教材》(合著)、《中国缩微摄影工作事典》(副主编)等。
主要著译: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主编)、《影视技术概论(修订版)》(合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合著)、《电影摄影技术》(合译)、《电影摄影与照明设备》(合译)、《电影电视磁带录像技术词典》(合译)、《影视制作者指南》(合译)、《现代摄影加工》(合译)、《技术成就梦想——现代电影制作工艺探讨与实践》(撰稿人)、《理论支撑未来——电影工艺相关理论与科技研究》(撰稿人)、《电影技术百年》(编委/撰稿人)、《缩微摄影技术等级标准培训教材》(合著)、《中国缩微摄影工作事典》(副主编)等。
《视觉原理:影视影像创作与欣赏规律的探究》在解释视觉系统的基础上,讲解了视觉对形状、位置、颜色和亮度以及运动等特性的认知原理。
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活动影像(影视节目)中涉及的视觉原理,并一定数量地引述了我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视觉感受的范例。
对于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例如立体摄影、立体电影、光学错觉等,本书亦有较为详细的讲述。
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活动影像(影视节目)中涉及的视觉原理,并一定数量地引述了我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视觉感受的范例。
对于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例如立体摄影、立体电影、光学错觉等,本书亦有较为详细的讲述。
序 1
绪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的眼睛
1.1 概述
1.2 人眼的构造
1.2.1 眼球壁
1.2.2 眼内腔和内容物
1.2.3 视神经和视路
1.2.4 眼附属器
1.3 视网膜
1.3.1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1.3.2 视网膜感觉层
1.4 视路
第二章 视觉功能
2.1 视觉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性
2.1.1 光谱感受能力与分辨能力
2.1.2 光强度感受能力与分辨能力
2.1.3 光的空间辨别能力
2.1.4 光的时间辨别能力
2.2 眼球的运动
2.2.1 眼球的运动方式
2.2.2 眼球运动的实现
2.3 视觉影像的形成
2.3.1 倒立的实像
2.3.2 眼睛的调焦与聚焦
2.4 视线与视野
2.4.1 视线
2.4.2 视野
2.4.3 一般观看过程
2.4.4 视野与影视画面宽高比的关系
2.5 光量的控制
2.6 视觉适应
2.6.1 明适应与暗适应
2.7 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
2.8 强度的差别
2.9 同时对比(反差)
2.9.1 横向抑制
2.9.2 对比(反差)
2.9.3 边缘
2.9.4 通道
2.10 连续对比
2.10.1 敏感度
2.10.2 余像
第三章 仿生眼
第二部分:图形知觉
第四章 图形知觉的形成
第五章 神奇的视觉现象
第六章 图形与背景的分离
6.1 突出图形的手段
6.2 掩饰图形的手段
第七章 视觉组织的格式塔原理
7.1 接近性
7.2 相似性
7.3 良好的连续性
7.4 闭合性
7.5 小型性
7.6 对称性
7.7 环绕性
7.8 简明性
第八章 创造性视觉思维
8.1 创造性思维与视觉思维
8.2 寓教于乐
8.2.1 七巧板
8.2.2 十五巧板
8.2.3 折纸游戏
8.3 创造性视觉思维在影像与影视的创作与制作上的运用
第三部分:深度知觉
第九章 深度感的形成
9.1 深度感
9.2 双目的位置
9.3 深度感的形成
第十章 单目深度线索
10.1 相互遮挡
10.2 线性透视
10.3 大小恒常
10.4 相对高度
10.5 纹理梯度
10.6 大气透视
10.7 光影
10.8 运动视差
10.9 视力调节
第十一章 双目立体视觉
11.1 双目立体视觉的获得
11.2 立体摄影
11.3 立体图对与立体镜
11.4 裸眼观看立体图对
11.5 偏振法与双色法观看立体影像
11.6 柱镜法与狭缝法
11.7 立体影像中的立体窗
11.8 怎样用普通相机拍摄立体影像
11.9 利用视差绘制的"立体图"
11.10 随机点单一影像立体图
11.11 巧用看立体影像的方法找出二图的差异
11.12 反光镜法看立体图对影像
11.13 单眼看立体图对影像获得深度感的方法
11.14 从二维图片看三维影像的方法
11.15 2D转3D
11.16 自制简易立体镜
11.16.1 观看图片的立体镜
11.16.2 幻灯片立体镜
11.16.3 大幅面立体图对的看片器
11.17 立体影像呈现与观看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第十二章 立体电影
12.1 立体电影的起源
12.2 立体电影的类型
12.2.1 需要戴眼镜的立体电影
12.2.2 不需要戴眼镜的立体电影
12.3 我国立体电影的发展历程
12.4 数字技术引入立体电影
12.5 数字立体电影
12.5.1 偏振技术
12.5.2 分色技术
12.5.3 液晶光闸技术
12.6 4D电影
第十三章 全息摄影
第四部分:运动知觉
第十四章 运动的感知
第十五章 运动知觉的四种方式
15.1 真实运动
15.1.1 头不动眼也不动
15.1.2 头不动眼动
15.1.3 眼不动头动
15.2 似动运动
15.3 诱发运动
15.4 运动后效
第十六章 从活动图画玩具到电影和电视
16.1 幻灯(17世纪中叶)
第十四章 运动的感知
第十五章 运动知觉的四种方式
15.1 真实运动
15.1.1 头不动眼也不动
15.1.2 头不动眼动
15.1.3 眼不动头动
15.2 似动运动
15.3 诱发运动
15.4 运动后效
第十六章 从活动图画玩具到电影和电视
16.1 幻灯(17世纪中叶)
16.14 尼普科夫圆盘
16.15 贝尔德机械电视
第十七章 活动影像的似动原理
17.1 视觉暂留说
17.2 Φ现象似动说
17.3 视觉暂留兼Φ现象似动说
17.4 短程似动说
第五部分:彩色知觉
第十八章 彩色特性
18.1 光谱
18.2 色彩的种类
18.2.1 无彩色
18.2.2 彩色
18.3 色彩的基本特性
18.3.1 色调
18.3.2 纯度(彩度、饱和度)
18.3.3 明度
18.4 识别物体及其颜色的三要素
18.4.1 光
18.4.2 物体
18.4.3 观察者
第十九章 彩色变化
19.1 彩色调加
19.1.1 单片DMD系统
19.1.2 多片DMD系统
19.2 彩色调减
第二十章 空间与彩色
20.1 同时彩色对比
20.2 适应
20.3 空间同化
第二十一章 时间与彩色
21.1 余像
21.2 潜隐
第二十二章 色彩的生理与心理效应
22.1 红色
22.2 橙色
22.3 黄色
22.4 绿色
22.5 蓝色
22.6 紫色
22.7 棕色
22.8 黑色
22.9 白色
22.10 灰色
第二十三章 电影中的色彩
23.1 人工染色和机械染色
23.2 整体染色和调色
23.3 染色片基
23.4 麦克斯韦尔的彩色摄影理论
23.5 加色法电影
23.5.1 交替滤光法
23.5.2 分光记录同时混合法
23.5.3 柱镜法
23.5.4 彩屛法
23.6 减色法
23.6.1 双面涂层法
23.6.2 扩散转移法
23.6.3 银漂法
23.6.4 染印法
23.6.5 外偶法
23.6.6 内偶法
23.7 电影中的色彩审美
第六部分 视觉恒常与错觉
第二十四章 亮度恒常与错觉
24.1 视觉恒常与视觉错觉的类别
24.1.1 生理错觉
24.1.2 认知错觉
24.2 即时对比亮度错觉
24.3 同化错觉
24.4 适应性与稳定性
24.5 Scintillating栅格错觉
24.6 梯级光楔上的错觉
第二十五章 大小恒常与错觉
25.1 Müller-Lyer错觉
25.2 Ponzo错觉
25.3 水平垂直错觉
25.4 Ebbinghaus错觉
25.5 同化作用
第二十六章 颜色恒常与错觉
26.1 色温的影响
26.2 环境对色彩感觉的影响
26.3 霓虹色错觉
第二十七章 深度恒常与错觉
27.1 凸凹转换错觉
27.2 凹脸错觉
27.3 艾密斯怪屋
27.4 怪坡与抗重力小屋
27.5 凹脸错觉
27.5.1 纸龙模型运动过程中的纸龙头部运动错觉
27.5.2 观察者围绕纸龙模型运动过程中的纸龙头部运动错觉
27.5.3 白色凹脸纸龙引起的错觉
27.5.4以凸脸纸龙模型为对照物的凹脸纸龙运动错觉
27.5.5利用凹脸纸龙模型立体图对消除凹脸错觉还原纸龙凹脸原貌
27.5.6 结论
27.6 街头绘画立体错觉
主要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收 起
绪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的眼睛
1.1 概述
1.2 人眼的构造
1.2.1 眼球壁
1.2.2 眼内腔和内容物
1.2.3 视神经和视路
1.2.4 眼附属器
1.3 视网膜
1.3.1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1.3.2 视网膜感觉层
1.4 视路
第二章 视觉功能
2.1 视觉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性
2.1.1 光谱感受能力与分辨能力
2.1.2 光强度感受能力与分辨能力
2.1.3 光的空间辨别能力
2.1.4 光的时间辨别能力
2.2 眼球的运动
2.2.1 眼球的运动方式
2.2.2 眼球运动的实现
2.3 视觉影像的形成
2.3.1 倒立的实像
2.3.2 眼睛的调焦与聚焦
2.4 视线与视野
2.4.1 视线
2.4.2 视野
2.4.3 一般观看过程
2.4.4 视野与影视画面宽高比的关系
2.5 光量的控制
2.6 视觉适应
2.6.1 明适应与暗适应
2.7 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
2.8 强度的差别
2.9 同时对比(反差)
2.9.1 横向抑制
2.9.2 对比(反差)
2.9.3 边缘
2.9.4 通道
2.10 连续对比
2.10.1 敏感度
2.10.2 余像
第三章 仿生眼
第二部分:图形知觉
第四章 图形知觉的形成
第五章 神奇的视觉现象
第六章 图形与背景的分离
6.1 突出图形的手段
6.2 掩饰图形的手段
第七章 视觉组织的格式塔原理
7.1 接近性
7.2 相似性
7.3 良好的连续性
7.4 闭合性
7.5 小型性
7.6 对称性
7.7 环绕性
7.8 简明性
第八章 创造性视觉思维
8.1 创造性思维与视觉思维
8.2 寓教于乐
8.2.1 七巧板
8.2.2 十五巧板
8.2.3 折纸游戏
8.3 创造性视觉思维在影像与影视的创作与制作上的运用
第三部分:深度知觉
第九章 深度感的形成
9.1 深度感
9.2 双目的位置
9.3 深度感的形成
第十章 单目深度线索
10.1 相互遮挡
10.2 线性透视
10.3 大小恒常
10.4 相对高度
10.5 纹理梯度
10.6 大气透视
10.7 光影
10.8 运动视差
10.9 视力调节
第十一章 双目立体视觉
11.1 双目立体视觉的获得
11.2 立体摄影
11.3 立体图对与立体镜
11.4 裸眼观看立体图对
11.5 偏振法与双色法观看立体影像
11.6 柱镜法与狭缝法
11.7 立体影像中的立体窗
11.8 怎样用普通相机拍摄立体影像
11.9 利用视差绘制的"立体图"
11.10 随机点单一影像立体图
11.11 巧用看立体影像的方法找出二图的差异
11.12 反光镜法看立体图对影像
11.13 单眼看立体图对影像获得深度感的方法
11.14 从二维图片看三维影像的方法
11.15 2D转3D
11.16 自制简易立体镜
11.16.1 观看图片的立体镜
11.16.2 幻灯片立体镜
11.16.3 大幅面立体图对的看片器
11.17 立体影像呈现与观看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第十二章 立体电影
12.1 立体电影的起源
12.2 立体电影的类型
12.2.1 需要戴眼镜的立体电影
12.2.2 不需要戴眼镜的立体电影
12.3 我国立体电影的发展历程
12.4 数字技术引入立体电影
12.5 数字立体电影
12.5.1 偏振技术
12.5.2 分色技术
12.5.3 液晶光闸技术
12.6 4D电影
第十三章 全息摄影
第四部分:运动知觉
第十四章 运动的感知
第十五章 运动知觉的四种方式
15.1 真实运动
15.1.1 头不动眼也不动
15.1.2 头不动眼动
15.1.3 眼不动头动
15.2 似动运动
15.3 诱发运动
15.4 运动后效
第十六章 从活动图画玩具到电影和电视
16.1 幻灯(17世纪中叶)
第十四章 运动的感知
第十五章 运动知觉的四种方式
15.1 真实运动
15.1.1 头不动眼也不动
15.1.2 头不动眼动
15.1.3 眼不动头动
15.2 似动运动
15.3 诱发运动
15.4 运动后效
第十六章 从活动图画玩具到电影和电视
16.1 幻灯(17世纪中叶)
16.14 尼普科夫圆盘
16.15 贝尔德机械电视
第十七章 活动影像的似动原理
17.1 视觉暂留说
17.2 Φ现象似动说
17.3 视觉暂留兼Φ现象似动说
17.4 短程似动说
第五部分:彩色知觉
第十八章 彩色特性
18.1 光谱
18.2 色彩的种类
18.2.1 无彩色
18.2.2 彩色
18.3 色彩的基本特性
18.3.1 色调
18.3.2 纯度(彩度、饱和度)
18.3.3 明度
18.4 识别物体及其颜色的三要素
18.4.1 光
18.4.2 物体
18.4.3 观察者
第十九章 彩色变化
19.1 彩色调加
19.1.1 单片DMD系统
19.1.2 多片DMD系统
19.2 彩色调减
第二十章 空间与彩色
20.1 同时彩色对比
20.2 适应
20.3 空间同化
第二十一章 时间与彩色
21.1 余像
21.2 潜隐
第二十二章 色彩的生理与心理效应
22.1 红色
22.2 橙色
22.3 黄色
22.4 绿色
22.5 蓝色
22.6 紫色
22.7 棕色
22.8 黑色
22.9 白色
22.10 灰色
第二十三章 电影中的色彩
23.1 人工染色和机械染色
23.2 整体染色和调色
23.3 染色片基
23.4 麦克斯韦尔的彩色摄影理论
23.5 加色法电影
23.5.1 交替滤光法
23.5.2 分光记录同时混合法
23.5.3 柱镜法
23.5.4 彩屛法
23.6 减色法
23.6.1 双面涂层法
23.6.2 扩散转移法
23.6.3 银漂法
23.6.4 染印法
23.6.5 外偶法
23.6.6 内偶法
23.7 电影中的色彩审美
第六部分 视觉恒常与错觉
第二十四章 亮度恒常与错觉
24.1 视觉恒常与视觉错觉的类别
24.1.1 生理错觉
24.1.2 认知错觉
24.2 即时对比亮度错觉
24.3 同化错觉
24.4 适应性与稳定性
24.5 Scintillating栅格错觉
24.6 梯级光楔上的错觉
第二十五章 大小恒常与错觉
25.1 Müller-Lyer错觉
25.2 Ponzo错觉
25.3 水平垂直错觉
25.4 Ebbinghaus错觉
25.5 同化作用
第二十六章 颜色恒常与错觉
26.1 色温的影响
26.2 环境对色彩感觉的影响
26.3 霓虹色错觉
第二十七章 深度恒常与错觉
27.1 凸凹转换错觉
27.2 凹脸错觉
27.3 艾密斯怪屋
27.4 怪坡与抗重力小屋
27.5 凹脸错觉
27.5.1 纸龙模型运动过程中的纸龙头部运动错觉
27.5.2 观察者围绕纸龙模型运动过程中的纸龙头部运动错觉
27.5.3 白色凹脸纸龙引起的错觉
27.5.4以凸脸纸龙模型为对照物的凹脸纸龙运动错觉
27.5.5利用凹脸纸龙模型立体图对消除凹脸错觉还原纸龙凹脸原貌
27.5.6 结论
27.6 街头绘画立体错觉
主要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收 起
李铭,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视技术系教授级高工。
主要著译: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主编)、《影视技术概论(修订版)》(合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合著)、《电影摄影技术》(合译)、《电影摄影与照明设备》(合译)、《电影电视磁带录像技术词典》(合译)、《影视制作者指南》(合译)、《现代摄影加工》(合译)、《技术成就梦想——现代电影制作工艺探讨与实践》(撰稿人)、《理论支撑未来——电影工艺相关理论与科技研究》(撰稿人)、《电影技术百年》(编委/撰稿人)、《缩微摄影技术等级标准培训教材》(合著)、《中国缩微摄影工作事典》(副主编)等。
主要著译:
《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主编)、《影视技术概论(修订版)》(合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合著)、《电影摄影技术》(合译)、《电影摄影与照明设备》(合译)、《电影电视磁带录像技术词典》(合译)、《影视制作者指南》(合译)、《现代摄影加工》(合译)、《技术成就梦想——现代电影制作工艺探讨与实践》(撰稿人)、《理论支撑未来——电影工艺相关理论与科技研究》(撰稿人)、《电影技术百年》(编委/撰稿人)、《缩微摄影技术等级标准培训教材》(合著)、《中国缩微摄影工作事典》(副主编)等。
《视觉原理:影视影像创作与欣赏规律的探究》在解释视觉系统的基础上,讲解了视觉对形状、位置、颜色和亮度以及运动等特性的认知原理。
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活动影像(影视节目)中涉及的视觉原理,并一定数量地引述了我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视觉感受的范例。
对于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例如立体摄影、立体电影、光学错觉等,本书亦有较为详细的讲述。
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活动影像(影视节目)中涉及的视觉原理,并一定数量地引述了我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视觉感受的范例。
对于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例如立体摄影、立体电影、光学错觉等,本书亦有较为详细的讲述。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