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
作者:杨念群 著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页数:465
定价:36.80 元
ISBN-10:730007118X
ISBN-13:9787300071183
去豆瓣看看 导言: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医务传道”理念的起源与分歧
新殖民逻辑与“医务传递”的规模化
医院作为福音传播的空间
沧州个案
“余先生”的故事
修复身体还是救赎灵魂?
灵魂拯救为什么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内心冲突的世俗根源
查看完整 杨念群,曾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清史研究所,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主要的学术兴趣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并致力于探究打通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社会关系的解释途径。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导言: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医务传道”理念的起源与分歧
新殖民逻辑与“医务传递”的规模化
医院作为福音传播的空间
沧州个案
“余先生”的故事
修复身体还是救赎灵魂?
灵魂拯救为什么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内心冲突的世俗根源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采生折割”:官方与民间的想象
反教话语的制作
谣言传播与教堂空间
病人是怎样委托给外人的?
医院与“委托制”
慈善组织与“医院”的区别
大树底下动手术
恐惧感的消散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疯人禁锢史
虚拟的家庭
疯癫治疗与地方政治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从“话语”到“制度”
“警”与“医”:分分合合的轨迹
什么是“医学的国家化”
社会服务理念的诞生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出走医院,走进胡同
别样的“圈地运动”
“兰安生模式”
……
^ 收 起 杨念群,曾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清史研究所,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主要的学术兴趣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并致力于探究打通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社会关系的解释途径。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