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印赏读
韩天衡,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国画以花鸟见长。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画篆刻作品结集出版有《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等40余种。著作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中国篆刻艺术》(日本有翻译本)、《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中国印学年表》(获首届中国辞书评比三等奖)、《历代印学论文选》(编订)等20余种。2001年,受命为出席APEC会议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篆刻姓名印章,由江泽民主席作为国礼赠送各国(地区)领导人。
现任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任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
查看完整
现任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任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
查看完整
砚、印皆石。砚石坚润,为古文士研墨作文的必备;印石受刀,为古文士必备的钤记。砚耶印耶,两者同为文人不可须臾去身的伴侣。
砚之为用,大约已有三千年。古时文人喻视为“田”。文人的耕“田”,既是维系着生计和寄托着美梦,也是借以产生六法、八法的艺事,而最为重要的撰写文字,交流信息,传播知识,乃至无所不及地延伸和发展着华夏的文明。
砚印皆石,石寿百世,故改朝换代、人去事迁,而作为“硬件”的砚石大都遗存人间。面对古观,摩挲古印,如与古人亲謦,了无隔膜,似明眸之相觑,若呼吸之与共,思维神接,时空超越,硬冷中玩味温謦,浮想翩翩,岂不妙矣美哉?
砚之为用,大约已有三千年。古时文人喻视为“田”。文人的耕“田”,既是维系着生计和寄托着美梦,也是借以产生六法、八法的艺事,而最为重要的撰写文字,交流信息,传播知识,乃至无所不及地延伸和发展着华夏的文明。
砚印皆石,石寿百世,故改朝换代、人去事迁,而作为“硬件”的砚石大都遗存人间。面对古观,摩挲古印,如与古人亲謦,了无隔膜,似明眸之相觑,若呼吸之与共,思维神接,时空超越,硬冷中玩味温謦,浮想翩翩,岂不妙矣美哉?
砚石篇
汉 龟形陶砚
汉 青石板砚
晋 青铜三足带盖陶砚
晋 褐釉多足辟雍砚
晋 青瓷三足辟雍砚
唐 青瓷多足辟雍砚
唐 三彩多足辟雍砚
唐 箕形端砚
宋 鱼于石刻铭文抄手歙砚
宋 鱼子石歙砚
宋 嵌石箱式歙石砚(两方)
宋 吕道人制澄泥砚
宋 枣心眉纹平板方歙砚
宋 绍兴十八年抄手砖砚
宋 抄手红丝砚
宋 玉龟砚
宋 湖田窑点褐釉瓷暖砚
宋 半边山平板端砚
宋 金银刷丝罗纹歙砚
宋 椭圆形刷丝罗纹歙砚
宋 杏心形犀纹袖珍歙砚
宋 角浪纹瓦形歙砚
宋 眉了角浪纹平板大歙砚
宋 长方形歙砚
宋 老坑抄手小端砚
宋 双履有盖老坑抄手方端砚
宋 椭圆双足眉纹歙砚
元 豆瓣歙砚
元 椭圆如意池雁湖歙砚
元 如意池双足金星歙砚
元 眉纹抄手歙砚
元 玉兔赏月歙砚
元 鱼化龙眉纹歙砚
元 火珠歙砚
明 云南紫石砚(两方)
明 正德六年瓷砚
明 青玉砚
明 圆形城池银花歙砚
明 康海铭宣德岩端砚
明 宣德岩端砚 王世琛藏
明 眉纹金星抄手歙砚
明 弘冶十七年款铁暖砚
明 市袋和尚青石砚
明 鲤鱼跃龙门砚
明 双狮戏球青石砚
明 圆形陶暖砚
明 抄手歙砚
明 抄手角浪纹歙砚
明 虫蚌水坑仔石端砚
明 锡制砚
明 金晕金星玉带歙砚
明 玉兰形袖珍老坑端砚
明 抄手绿端砚程十发书画铭刘硕识刻
明 水坑仔料端砚
明 水坑淌池端砚
明 石渠金星歙砚
明 鸭头绿洮河砚梅舒适铭
明 老坑袖珍抄手端砚丁敬铭
明 抄手端砚孙承泽铭
明 开禧铭抄手梅花坑端砚
明 骑象罗汉端砚 程十发、韩天衡铭
明 大西洞端砚杨留海雕长眉罗汉
明 水坑抄手端砚
明 改作汉大吉砖砚
明 葫芦形麻子坑端砚
明 木砚一组
明 鳝鱼黄澄泥砚
清 云龙纹水坑端砚
清 山西角石砚
清 祁豸佳铭端砚
清 吕潜铭老坑端砚
清 砣矶石随形砚
清 吴历铭像澄泥砚
清天 成砚
清 陈元龙铭端砚
清 查异铭老坑端砚
清 汪士仿铜镜端砚
清 宜思让铭平板坑仔岩端砚
清 火西涧端砚唐云、白蕉铭,谢稚柳写竹
清 王孝泳铭括囊端砚
清 林佶铭石渠端砚
清 林佶、余甸铭老坑端石贡砚
清 王世琛铭画端砚
清 澄泥小砚杨留海作麒麟
清 黄任铭洛神老坑端砚
清 高凤翰、翁方纲铭紫金石砚
清 陆飞铭老坑端砚
清 袁枚铭袖珍歙砚
清 百宅嵌黄花梨盒漆沙砚
清 虾头红澄泥小砚杨留海雕
清 钱坫铭黄易像虾头红澄泥砚
清 背花太平有象坑仔岩端砚
清 “随天”铭琴式袖珍端砚
清 大西洞端砚
清 瞿铭随形老坑端砚
清 青花瓷砚
清 五福圆形小端砚
清 梁同书双铭祁阳石砚
清 鹅形坑仔岩端砚
清 卢葵生制褐面漆沙圆砚
清 百宝嵌漆沙砚
清 姚鼐、于克宸、吴隐铭大西洞小端砚
清 浆胎小瓷砚
清 钟浩铭随形小砚
清 王文治铭歙砚
清 太平有象、大黑天澄泥小砚
清 一甲一名小端砚
清 三夔纹随形大西洞端砚
清 素方坑仔岩端砚韩天衡铭
清 孔雀石砚
清 白端小砚
清 仿铜镜坑仔岩端砚
清 改作吴黄龙元年砖砚汤金钊题名
清 荷叶老坑仔料端砚
清 改作晋太康九年砖砚 唐云铭
清 锦书式大西洞端砚
清 李兆洛铭端砚
清 盛世逢铭老坑端砚
清 郭唐铭歙砚
清 郭尚先铭水坑端砚杨留海制砚
清 麻于坑端砚杨留海雕人物
清 朱鹏制并铭墨海歙砚
清 卢坤开采之大西洞端砚
清 云蝠蕉虫水坑端砚
清 吴兰修铭赠阮元水岩端砚
清 张廷济铭端砚
清 杨宾铭端砚
清 改作东晋“大兴四(年)”张廷济铭砖砚
清 杨天璧铭记事端觇
清 徐渭仁铭老坑大西洞端砚
清 徐渭仁秘玩苍玉蕉叶砚
清 黄鞠铭玳瑁斑平板端砚
清 蕉林佳人麻子坑水坑喘觇
清 何溱作及铭虫蛀端砚
清 改作汉“长生无极”瓦当砚
清 改作晋“万岁”砖方砚
清 吴云铭小端砚
清 杨沂孙铭澄泥砚
清 门式端砚唐云画韩天衡刻
清 梁仪作老坑端砚
清 江尊铭鸭戏水小端砚
清 孙毓汶铭随形坑仔岩小端砚
清 顾云绘刻水仙绿端砚
清 大西洞端砚陆俨少书画铭
清 大西洞仔石端砚
清 风凰竹节麻子坑端砚
清 海水游鹤背花歙砚
清 沈景绘山水荷形歙砚
清 苍龙戏水坑仔岩端砚
清 朝天岩端砚
清 仿断碑端砚
清 日月坑仔岩端砚
清 坑仔岩端砚韩天衡铭
清 老坑水归洞双面端砚
清 水坑端砚
清 鱼鸭澄泥对砚
清 双鸽老坑端砚
清 松花石八角砚
清 朝天岩仔料梅花砚
清 朝天岩平板端砚唐云画盖徐孝穆刻
清 海水云龙张坑大西洞端砚
清 张坑鱼脑碎冻端砚(一对)
清 汪复庆制歙砚
清 张太平制提梁白大_曲洞端砚
民国 郑文焯铭画黄石小砚
民国 张俊铭“风”字形老坑端砚
民国 陈端友作仿战国钏镜大两洞端砚
民国 冒广生、溥侗、周鍊霞等铭大西洞小端砚
杨留海制双色澄泥砚
杨留海作仿唐海兽葡萄镜端砚
刘硕识作玉带歙砚
刘硕识作梅花小鸟大西洞端砚
刘硕识作松鹰坑仔岩端砚
李铁民作罗汉红丝砚
方见尘雕韩天衡铭金晕歙砚
林文举作雁湖金星歙砚
大西洞随形大端砚
筐箩式大西洞端砚
韩天衡铭大西洞端砚
海天旭日大西洞端砚
枣核金晕歙砚
印石篇
青山石
寿山石
高山石
煨乌石
和尚洞冻
吊耿石
鹿目格
花坑冻石
大山石
水坑冻石
杜陵石
荔枝冻
鸡母窝
善伯冻
芙蓉石
尼姑楼
汶洋石
二号矿石
月尾石
田黄
艾叶绿
昌化鸡血石
楚石
巴林石
珍奇印材
^ 收 起
汉 龟形陶砚
汉 青石板砚
晋 青铜三足带盖陶砚
晋 褐釉多足辟雍砚
晋 青瓷三足辟雍砚
唐 青瓷多足辟雍砚
唐 三彩多足辟雍砚
唐 箕形端砚
宋 鱼于石刻铭文抄手歙砚
宋 鱼子石歙砚
宋 嵌石箱式歙石砚(两方)
宋 吕道人制澄泥砚
宋 枣心眉纹平板方歙砚
宋 绍兴十八年抄手砖砚
宋 抄手红丝砚
宋 玉龟砚
宋 湖田窑点褐釉瓷暖砚
宋 半边山平板端砚
宋 金银刷丝罗纹歙砚
宋 椭圆形刷丝罗纹歙砚
宋 杏心形犀纹袖珍歙砚
宋 角浪纹瓦形歙砚
宋 眉了角浪纹平板大歙砚
宋 长方形歙砚
宋 老坑抄手小端砚
宋 双履有盖老坑抄手方端砚
宋 椭圆双足眉纹歙砚
元 豆瓣歙砚
元 椭圆如意池雁湖歙砚
元 如意池双足金星歙砚
元 眉纹抄手歙砚
元 玉兔赏月歙砚
元 鱼化龙眉纹歙砚
元 火珠歙砚
明 云南紫石砚(两方)
明 正德六年瓷砚
明 青玉砚
明 圆形城池银花歙砚
明 康海铭宣德岩端砚
明 宣德岩端砚 王世琛藏
明 眉纹金星抄手歙砚
明 弘冶十七年款铁暖砚
明 市袋和尚青石砚
明 鲤鱼跃龙门砚
明 双狮戏球青石砚
明 圆形陶暖砚
明 抄手歙砚
明 抄手角浪纹歙砚
明 虫蚌水坑仔石端砚
明 锡制砚
明 金晕金星玉带歙砚
明 玉兰形袖珍老坑端砚
明 抄手绿端砚程十发书画铭刘硕识刻
明 水坑仔料端砚
明 水坑淌池端砚
明 石渠金星歙砚
明 鸭头绿洮河砚梅舒适铭
明 老坑袖珍抄手端砚丁敬铭
明 抄手端砚孙承泽铭
明 开禧铭抄手梅花坑端砚
明 骑象罗汉端砚 程十发、韩天衡铭
明 大西洞端砚杨留海雕长眉罗汉
明 水坑抄手端砚
明 改作汉大吉砖砚
明 葫芦形麻子坑端砚
明 木砚一组
明 鳝鱼黄澄泥砚
清 云龙纹水坑端砚
清 山西角石砚
清 祁豸佳铭端砚
清 吕潜铭老坑端砚
清 砣矶石随形砚
清 吴历铭像澄泥砚
清天 成砚
清 陈元龙铭端砚
清 查异铭老坑端砚
清 汪士仿铜镜端砚
清 宜思让铭平板坑仔岩端砚
清 火西涧端砚唐云、白蕉铭,谢稚柳写竹
清 王孝泳铭括囊端砚
清 林佶铭石渠端砚
清 林佶、余甸铭老坑端石贡砚
清 王世琛铭画端砚
清 澄泥小砚杨留海作麒麟
清 黄任铭洛神老坑端砚
清 高凤翰、翁方纲铭紫金石砚
清 陆飞铭老坑端砚
清 袁枚铭袖珍歙砚
清 百宅嵌黄花梨盒漆沙砚
清 虾头红澄泥小砚杨留海雕
清 钱坫铭黄易像虾头红澄泥砚
清 背花太平有象坑仔岩端砚
清 “随天”铭琴式袖珍端砚
清 大西洞端砚
清 瞿铭随形老坑端砚
清 青花瓷砚
清 五福圆形小端砚
清 梁同书双铭祁阳石砚
清 鹅形坑仔岩端砚
清 卢葵生制褐面漆沙圆砚
清 百宝嵌漆沙砚
清 姚鼐、于克宸、吴隐铭大西洞小端砚
清 浆胎小瓷砚
清 钟浩铭随形小砚
清 王文治铭歙砚
清 太平有象、大黑天澄泥小砚
清 一甲一名小端砚
清 三夔纹随形大西洞端砚
清 素方坑仔岩端砚韩天衡铭
清 孔雀石砚
清 白端小砚
清 仿铜镜坑仔岩端砚
清 改作吴黄龙元年砖砚汤金钊题名
清 荷叶老坑仔料端砚
清 改作晋太康九年砖砚 唐云铭
清 锦书式大西洞端砚
清 李兆洛铭端砚
清 盛世逢铭老坑端砚
清 郭唐铭歙砚
清 郭尚先铭水坑端砚杨留海制砚
清 麻于坑端砚杨留海雕人物
清 朱鹏制并铭墨海歙砚
清 卢坤开采之大西洞端砚
清 云蝠蕉虫水坑端砚
清 吴兰修铭赠阮元水岩端砚
清 张廷济铭端砚
清 杨宾铭端砚
清 改作东晋“大兴四(年)”张廷济铭砖砚
清 杨天璧铭记事端觇
清 徐渭仁铭老坑大西洞端砚
清 徐渭仁秘玩苍玉蕉叶砚
清 黄鞠铭玳瑁斑平板端砚
清 蕉林佳人麻子坑水坑喘觇
清 何溱作及铭虫蛀端砚
清 改作汉“长生无极”瓦当砚
清 改作晋“万岁”砖方砚
清 吴云铭小端砚
清 杨沂孙铭澄泥砚
清 门式端砚唐云画韩天衡刻
清 梁仪作老坑端砚
清 江尊铭鸭戏水小端砚
清 孙毓汶铭随形坑仔岩小端砚
清 顾云绘刻水仙绿端砚
清 大西洞端砚陆俨少书画铭
清 大西洞仔石端砚
清 风凰竹节麻子坑端砚
清 海水游鹤背花歙砚
清 沈景绘山水荷形歙砚
清 苍龙戏水坑仔岩端砚
清 朝天岩端砚
清 仿断碑端砚
清 日月坑仔岩端砚
清 坑仔岩端砚韩天衡铭
清 老坑水归洞双面端砚
清 水坑端砚
清 鱼鸭澄泥对砚
清 双鸽老坑端砚
清 松花石八角砚
清 朝天岩仔料梅花砚
清 朝天岩平板端砚唐云画盖徐孝穆刻
清 海水云龙张坑大西洞端砚
清 张坑鱼脑碎冻端砚(一对)
清 汪复庆制歙砚
清 张太平制提梁白大_曲洞端砚
民国 郑文焯铭画黄石小砚
民国 张俊铭“风”字形老坑端砚
民国 陈端友作仿战国钏镜大两洞端砚
民国 冒广生、溥侗、周鍊霞等铭大西洞小端砚
杨留海制双色澄泥砚
杨留海作仿唐海兽葡萄镜端砚
刘硕识作玉带歙砚
刘硕识作梅花小鸟大西洞端砚
刘硕识作松鹰坑仔岩端砚
李铁民作罗汉红丝砚
方见尘雕韩天衡铭金晕歙砚
林文举作雁湖金星歙砚
大西洞随形大端砚
筐箩式大西洞端砚
韩天衡铭大西洞端砚
海天旭日大西洞端砚
枣核金晕歙砚
印石篇
青山石
寿山石
高山石
煨乌石
和尚洞冻
吊耿石
鹿目格
花坑冻石
大山石
水坑冻石
杜陵石
荔枝冻
鸡母窝
善伯冻
芙蓉石
尼姑楼
汶洋石
二号矿石
月尾石
田黄
艾叶绿
昌化鸡血石
楚石
巴林石
珍奇印材
^ 收 起
韩天衡,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国画以花鸟见长。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画篆刻作品结集出版有《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等40余种。著作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中国篆刻艺术》(日本有翻译本)、《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中国印学年表》(获首届中国辞书评比三等奖)、《历代印学论文选》(编订)等20余种。2001年,受命为出席APEC会议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篆刻姓名印章,由江泽民主席作为国礼赠送各国(地区)领导人。
现任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任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温州师范学院教授。
^ 收 起
现任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任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温州师范学院教授。
^ 收 起
砚、印皆石。砚石坚润,为古文士研墨作文的必备;印石受刀,为古文士必备的钤记。砚耶印耶,两者同为文人不可须臾去身的伴侣。
砚之为用,大约已有三千年。古时文人喻视为“田”。文人的耕“田”,既是维系着生计和寄托着美梦,也是借以产生六法、八法的艺事,而最为重要的撰写文字,交流信息,传播知识,乃至无所不及地延伸和发展着华夏的文明。
砚印皆石,石寿百世,故改朝换代、人去事迁,而作为“硬件”的砚石大都遗存人间。面对古观,摩挲古印,如与古人亲謦,了无隔膜,似明眸之相觑,若呼吸之与共,思维神接,时空超越,硬冷中玩味温謦,浮想翩翩,岂不妙矣美哉?
砚之为用,大约已有三千年。古时文人喻视为“田”。文人的耕“田”,既是维系着生计和寄托着美梦,也是借以产生六法、八法的艺事,而最为重要的撰写文字,交流信息,传播知识,乃至无所不及地延伸和发展着华夏的文明。
砚印皆石,石寿百世,故改朝换代、人去事迁,而作为“硬件”的砚石大都遗存人间。面对古观,摩挲古印,如与古人亲謦,了无隔膜,似明眸之相觑,若呼吸之与共,思维神接,时空超越,硬冷中玩味温謦,浮想翩翩,岂不妙矣美哉?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