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
一、公共利益的可诉性/3
二、公益诉讼的正当性/6
三、公益诉讼的可行性门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公共利益的概述/11
一、公共利益解析/11
(一)立法的遗留: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11
(二)概念的模式:公共利益的适用标准/18
二、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24
(一)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历史考察/24
(二)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理论依据/27
第二章 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37
一、公益诉讼的内涵分析/37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37
(二)公益诉讼的特征分析/40
二、公益诉讼与实质公正/45
(一)社会实质正义的实现与诉讼功能的修复/45
(二)践行社会自治与维护社会秩序/47
(三)社会弱势群体的“接近正义”运动与社会公正/49
第三章 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60
一、公益诉权的选定/61
(一)“诉讼目的”与公益诉权/61
(二)关于公益诉权的学说/62
二、公益诉权的内涵/64
(一)公益诉权的双重内涵/64
(二)公益诉权的构成要件/70
三、公益诉权的性质/74
(一)公益诉权是社会合作的直接结果/74
(二)公益诉权是社会冲突的化解手段/80
(三)公益诉权是社会秩序的实现途径/87
(四)公益诉权是“权利本位”的直接体现/91
中篇 社会回应篇
第四章 公益诉讼与社会转型/97
一、社会转型:公益诉讼的社会背景/97
二、学术立场:法律的社会回应要求/99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的呼应/99
(二)法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与进路/107
三、时代价值:公益诉讼的社会回应/115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115
(二)公益诉讼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126
第五章 公益诉讼与社会回应/128
一、回应社会: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起点/128
二、法律合作主义: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132
(一)法律合作主义的基础:法律与组织性的关系/132
(二)法律合作主义的行为表现:公民共同行为/136
(三)法律合作主义的实现方式:诉讼信托/138
三、结构功能主义: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功能指向/144
(一)公共政策的形成与社会行为的规范/145
(二)权利的创设与社会性权利的救济/147
(三)诉讼效率的提高与诉讼成本的节约/150
(四)社会结构的回应与社会行为的互动/152
下篇 制度建构篇
第六章 中国公益诉讼的制度缺失/157
一、中国问题:公益诉讼的缺位/157
二、问题归纳:现实与传统的冲突/167
(一)传统民事诉讼中由于当事人适格理论的限制,当事人只有证明自
己法律上的权利受到侵害才能起诉/167
(二)传统的诉讼观念与权利救济之间产生冲突/170
(三)诉权理论与现代型社会纠纷的冲突/174
第七章 欧美国家公益诉讼的比较研究/177
一、欧美公益诉讼的历时性比较/177
(一)古代公益诉讼的沿革/177
(二)现代公益诉讼的形成/181
二、欧美公益诉讼的共时性研究/184
(一)两大法系公益诉讼比较研究/184
(二)典型国家的公益诉讼模式比较研究——美国公益诉讼的发展/198
(三)典型权利的公益诉讼保护比较研究/202
第八章 亚洲国家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08
一、亚洲社会转型与公益诉讼/208
(一)亚洲社会转型与公益诉讼的时代要求/209
(二)亚洲传统法律文化与公益诉讼理念确立/21o
二、日本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11
(一)日本公益诉讼中的调解特色/211
(二)日本公益诉讼的本土化改造/212
(三)日本公害诉讼的独特功能/215
三、韩国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17
(一)韩国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218
(二)韩国公益诉讼的司法特色/221
(三)个案比较:中韩“嫌烟权”公益诉讼的比较/226
四、印度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28
(一)印度公益诉讼推进司法能动主义/229
(二)印度公益诉讼与“接近司法”/229
(三)印度公益诉讼独创“书信管辖权”/231
第九章 公益诉讼的制度构建/232
一、程序的主体选择与配置:以团体诉讼为主的构建/233
(一)试验性诉讼与公益诉讼中的公民主体/233
(二)社会分层理论与公益诉讼的主体/234
(三)检察机关为特定公益诉讼案件的补充主体/241
二、公益诉讼程序的证据制度中的举证责任倒置/246
(一)公益诉讼中建立举证责任倒置的实践基础/246
(二)公益诉讼中成立举证责任倒置的法理基础/247
三、公益诉讼的程序限制/249
(一)禁止权利滥用与权利的相对性/249
(二)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251
(三)对公益诉权的限制/254
四、公益诉讼的辅助程序研究:多元救济途径的运用/257
(一)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模式/258
(二)多元救济途径的制度配置/259
结束语/262
参考文献/264
后记/272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