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导言:研究背景
一 引言
二 考古学对龙山文化的构建
三 龙山文化与国史的构建
四 进化论方法在龙山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五 重建研究方法
六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
第二章 环境变化和中国最初的复杂社会
一 引言
二 地理框架
三 古代环境与文化发展
四 结语
第三章 家户生计和家户仪式
一 引言
二 家户活动:综述
三 康家的一个家户
四 康家考古遗存说明的问题
五 结论
第四 章社区内的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
一 引言
二 新石器时代聚落的空间布局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结构
四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社区墓葬形态
一 引言
二 墓葬形态的各种研究方法
三 墓葬形态的地域变化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六章 中原复杂社会的发展与衰落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三 资料
四 区域聚落形态
五 非封闭型地区的社会复杂化
六 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
七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中原以外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与衰落
一 引言
二 山东区域聚落形态
三 陕西中部地区聚落形态
四 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比较
五 讨论和结语
第八章 迈向早期国家之路
一 引言:从酋邦到国家
二 二里头文化——夏王朝的探索
三 先商文化
四 结论
第九章 重建社会进程
一 引言
二 社会等级和整合的发展
三 社会变化的动力
四 结论及未来的研究课题
附录
附录1.1 贾湖遗址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2 龙岗寺遗址半坡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3 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4 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5 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6 尹家城遗址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2 四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保存良好的房屋地面上的器物
附录3 康家遗址T26中龙山文化时期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骨骼数量比例
附录4 康家遗址H71出土的兽骨
附录5 贾湖第一期遗址北部房址群遗迹遗物(裴李岗文化早期)
附录6 康家、灰咀、王城岗遗址出土工具组合比较(龙山时期)
附录7.1 贾湖遗址单人葬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裴李岗文化早期)
附录7.2 水泉遗址单人葬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裴李岗文化晚期)
附录7.3 龙岗寺遗址单人葬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仰韶文化早期)
附录7.4 大汶口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大汶口文化早期:二、三期)
附录7.5 尉迟寺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大汶口文化晚期)
附录7.6 呈子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龙山文化晚期)
附录7.7 民和阳山遗址单人葬和迁葬墓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马家窑文化晚期)
附录7.8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齐家文化)
附录8.1 豫西和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2 陶寺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3 伊洛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4 豫北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5 豫中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6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7 关中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8 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地区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9 河南新石器时代城址
附录10 中原地区仰韶、龙山文化聚落资料概览
附录11 山东地区29县市新石器、岳石文化遗址资料概览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