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回想录(上下)
目 录内容简介
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间,《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在作者去世将近三年之后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
查看完整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第一卷
一 缘起
二 老人转世
三 风暴的前后上
四 风暴的前后中
五 风暴的前后下
六 避难
七 关于娱园
八 书房
九 三味书屋
一○ 父亲的病上
一一 父亲的病中
一二 父亲的病下
一三 炼度
一四 杭州
一五 花牌楼上
一六 花牌楼中
一七 花牌楼下
一八 四弟
一九 县考
二○ 再是县考
二一 县考的杂碎
二二 县考的杂碎续
二三 义和拳
二四 几乎成为小流氓
二五 风暴的余波
二六 脱逃
二七 夜航船
二八 西兴渡江
二九 拱辰桥
三○ 青莲阁
三一 长江轮船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三三 南京下关
三四 入学考试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
三六 管轮堂
三七 上饭厅
三八 讲堂功课
三九 打靶与出操
四○ 点名以后
四一 老师一
四二 老师二
四三 风潮一
四四 风潮二
四五 考先生
四六 生病前
四七 生病后
四八 祖父之丧
四九 东湖学堂
五○ 东湖逸话
五一 我的新书一
五二 我的新书二
五三 我的笔名
五四 秋谨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
五六 武人的总办
五七 京汉道上
五八 在北京一
五九 在北京二
六○ 北京的戏
六一 鱼雷堂
六二 吴一斋
六三 五年间的回顾
六四 家里的改变
第二卷
六五 往日本去
六六 最初的印象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 结论
七一 下宿的情形
七二 学日本语
七三 筹备杂志
七四 徐锡麟事件
七五 法豪事件
七六 中越馆
七七 翻译小说上
七八 翻译小说下
七九 学俄文
八○ 民报社听讲
八一 河南——新生甲编
八二 学希腊文
八三 邬波尼沙陀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
八五 蒋抑卮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
八七 学日本语续
八八 炭画与黄蔷薇
八九 俳谐
九○ 大逆事件
九一 赤羽桥边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发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九四 辛亥革命三——范爱农
九五 望越篇
九六 卧治时代
九七 在教育界里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
一○○ 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 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 金石小品
一○三 故乡的回顾
第三卷
一○四 去乡的途中一
一○五 去乡的途中二
一○六 从上海到北京
一○七 绍兴县馆一
一○八 绍兴县馆二
一○九 补树书屋的生活
一一○ 北京大学
一一一 往来的路
一一二 复辟前后一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
一一四 复辟前后三
一一五 蔡孑民一
一一六 蔡孑民二
一一七 蔡孑民三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
一一九 林蔡斗争文件二
一二○ 林蔡斗争文件三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
一二三 卯字号的名人三
一二四 三沈二马上
一二五 三沈二马下
一二六 二马之余
一二七 五四之前
一二八 每周评论上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
一三○ 小河与新村上
一三一 小河与新村中
一三二 小河与新村下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
一三四 儿童文学与歌谣
一三五 在病院中
一三六 西山养病
一三七 琐屑的因缘
一三八 爱罗先珂上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
一四○ 不辩解说上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
一四二 吗嘎喇庙
一四三 顺天时报
一四四 顺天时报续
一四五 女师大与东吉祥一
一四六 女师大与东吉祥二
一四七 语丝的成立
一四八 五卅
一四九 三一八
一五○ 中日学院
一五一 东方文学系
一五二 东方文学系的插话
一五三 坚冰至
一五四 清党
第四卷
一五五 北大感旧录一——一辜鸿铭,二刘申叔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三黄季刚
一五七 北大感旧录三——四林公铎
一五八 北大感旧录四——五许守白,六黄晦闻七孟心史
一五九 北大感旧录五——八冯汉叔
一六○ 北大感旧录六——九刘叔雅,十朱逷先
一六一 北大感旧录七——十一胡适之
一六二 北大感旧录八——十二刘半农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十三马隅卿
一六四 北大感旧录十——十四钱玄同
一六五 北大感旧录十一——续前
一六六 北大感旧录十二——十五蔡孑民
一六七 道路的记忆一
一六八 道路的记忆二
一六九 女子学院
一七○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
一七一 北伐成功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游
一七三 打油诗
一七四 日本管窥
一七五 日本管窥续
一七六 北大的南迁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 从不说话到说话
一七九 反动老作家一
一八○ 反动老作家二
一八一 先母事略
一八二 监狱生活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
一九○ 拾遗甲——小引
一九一 拾遗乙——儿时
一九二 拾遗丙——在杭州
一九三 拾遗丁——大姑母
一九四 拾遗戊—一读小说
一九五 拾遗己——读小说续
一九六 拾遗庚——遇狼的故事
一九七 拾遗辛——我的杂学一,二
一九八 拾遗壬—一我的杂学三,四
一九九 拾遗癸——我的杂学五,六
二○○ 拾遗子——我的杂学七,八
二○一 拾遗丑——我的杂学九,十
二○二 拾遗寅——我的杂学十一,十二
二○三 拾遗卯——我的杂学十三,十四
二○四 拾遗辰——我的杂学十五,十六
二○五 拾遗巳——我的杂学十七,十八
二○六 拾遗午——我的杂学十九,二十
二○七 后记
后序
^ 收 起
一 缘起
二 老人转世
三 风暴的前后上
四 风暴的前后中
五 风暴的前后下
六 避难
七 关于娱园
八 书房
九 三味书屋
一○ 父亲的病上
一一 父亲的病中
一二 父亲的病下
一三 炼度
一四 杭州
一五 花牌楼上
一六 花牌楼中
一七 花牌楼下
一八 四弟
一九 县考
二○ 再是县考
二一 县考的杂碎
二二 县考的杂碎续
二三 义和拳
二四 几乎成为小流氓
二五 风暴的余波
二六 脱逃
二七 夜航船
二八 西兴渡江
二九 拱辰桥
三○ 青莲阁
三一 长江轮船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三三 南京下关
三四 入学考试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
三六 管轮堂
三七 上饭厅
三八 讲堂功课
三九 打靶与出操
四○ 点名以后
四一 老师一
四二 老师二
四三 风潮一
四四 风潮二
四五 考先生
四六 生病前
四七 生病后
四八 祖父之丧
四九 东湖学堂
五○ 东湖逸话
五一 我的新书一
五二 我的新书二
五三 我的笔名
五四 秋谨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
五六 武人的总办
五七 京汉道上
五八 在北京一
五九 在北京二
六○ 北京的戏
六一 鱼雷堂
六二 吴一斋
六三 五年间的回顾
六四 家里的改变
第二卷
六五 往日本去
六六 最初的印象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 结论
七一 下宿的情形
七二 学日本语
七三 筹备杂志
七四 徐锡麟事件
七五 法豪事件
七六 中越馆
七七 翻译小说上
七八 翻译小说下
七九 学俄文
八○ 民报社听讲
八一 河南——新生甲编
八二 学希腊文
八三 邬波尼沙陀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
八五 蒋抑卮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
八七 学日本语续
八八 炭画与黄蔷薇
八九 俳谐
九○ 大逆事件
九一 赤羽桥边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发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九四 辛亥革命三——范爱农
九五 望越篇
九六 卧治时代
九七 在教育界里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
一○○ 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 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 金石小品
一○三 故乡的回顾
第三卷
一○四 去乡的途中一
一○五 去乡的途中二
一○六 从上海到北京
一○七 绍兴县馆一
一○八 绍兴县馆二
一○九 补树书屋的生活
一一○ 北京大学
一一一 往来的路
一一二 复辟前后一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
一一四 复辟前后三
一一五 蔡孑民一
一一六 蔡孑民二
一一七 蔡孑民三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
一一九 林蔡斗争文件二
一二○ 林蔡斗争文件三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
一二三 卯字号的名人三
一二四 三沈二马上
一二五 三沈二马下
一二六 二马之余
一二七 五四之前
一二八 每周评论上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
一三○ 小河与新村上
一三一 小河与新村中
一三二 小河与新村下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
一三四 儿童文学与歌谣
一三五 在病院中
一三六 西山养病
一三七 琐屑的因缘
一三八 爱罗先珂上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
一四○ 不辩解说上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
一四二 吗嘎喇庙
一四三 顺天时报
一四四 顺天时报续
一四五 女师大与东吉祥一
一四六 女师大与东吉祥二
一四七 语丝的成立
一四八 五卅
一四九 三一八
一五○ 中日学院
一五一 东方文学系
一五二 东方文学系的插话
一五三 坚冰至
一五四 清党
第四卷
一五五 北大感旧录一——一辜鸿铭,二刘申叔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三黄季刚
一五七 北大感旧录三——四林公铎
一五八 北大感旧录四——五许守白,六黄晦闻七孟心史
一五九 北大感旧录五——八冯汉叔
一六○ 北大感旧录六——九刘叔雅,十朱逷先
一六一 北大感旧录七——十一胡适之
一六二 北大感旧录八——十二刘半农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十三马隅卿
一六四 北大感旧录十——十四钱玄同
一六五 北大感旧录十一——续前
一六六 北大感旧录十二——十五蔡孑民
一六七 道路的记忆一
一六八 道路的记忆二
一六九 女子学院
一七○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
一七一 北伐成功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游
一七三 打油诗
一七四 日本管窥
一七五 日本管窥续
一七六 北大的南迁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 从不说话到说话
一七九 反动老作家一
一八○ 反动老作家二
一八一 先母事略
一八二 监狱生活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
一九○ 拾遗甲——小引
一九一 拾遗乙——儿时
一九二 拾遗丙——在杭州
一九三 拾遗丁——大姑母
一九四 拾遗戊—一读小说
一九五 拾遗己——读小说续
一九六 拾遗庚——遇狼的故事
一九七 拾遗辛——我的杂学一,二
一九八 拾遗壬—一我的杂学三,四
一九九 拾遗癸——我的杂学五,六
二○○ 拾遗子——我的杂学七,八
二○一 拾遗丑——我的杂学九,十
二○二 拾遗寅——我的杂学十一,十二
二○三 拾遗卯——我的杂学十三,十四
二○四 拾遗辰——我的杂学十五,十六
二○五 拾遗巳——我的杂学十七,十八
二○六 拾遗午——我的杂学十九,二十
二○七 后记
后序
^ 收 起
目 录内容简介
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间,《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在作者去世将近三年之后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第十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对本书写作有所影响,然而周氏亦未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如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曹氏写信说:“兄前信嘱务为浅近,如对中学生讲话才好,奈此事颇所不能。”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信中更说:“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即系“写话”而非“作文”,平淡而亲切,态度始终相当克制从容。如前引日记所示,《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知堂回想录》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视点”,即在他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或许与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实际上这早已在过去一系列序跋和《过去的工作》之类文章中表明了,对周氏来说,也是“吾道一以贯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守定的叙述原则。用《后序》的话说就是:“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真实”的辨别,一是“说”与“不说”的取舍。二者都涉及对“真实”的理解,在周氏看来,真实是无限而又有限的。叙述者无可造作,但是可以在此范围之内有所选择。如果说前者是他的义务,后者就是他的权利。这样选择的标准就与前述自我视点有关,而关键是一切由己而不由人。在只说真话的前提下,作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说别人想听的话,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就这样地贯彻于《知堂回想录》之中,而《后序》差不多是他最后写的文章,这也就是他始终坚持的立场了。这让人联想到《知堂文集·知堂说》所引孔子和荀子的话。终周氏一生,他都是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发,而归结于“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的。这是他的“智”。因为说与不说取决于自己,所以也就不存在回避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作者确实觉得有些东西无须向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报告,譬如所说“凡我的私人关系的事情都没有记”(《后记》),“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后序》),等等,都涉及到公众人物之公众性的限定问题。周氏显然认为是应该加以限定的。而他在这一界限之外,已经通过《知堂回想录》对其一生行事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释。
《知堂回想录》三育版错漏之处甚多,此次据周氏家属提供的作者手稿复印件整理出版。原稿目录题为“药堂谈往目次”,共八页,前列“序文”一项(按此或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日记记载之《药堂谈往序》,已佚);中缺“六○北京的戏”,而以“鱼雷堂”列为“六○”,以下顺序排列,故共二○六节;分为四卷。正文共五百五十四页,未分卷,前题“药堂谈往”,署名“岂明”;“六一”重出,即“鱼雷堂”与“吴一斋”,以下依次排列,故亦为二○六节;“二四”作“几乎成了小流氓”,“二五”作“风暴前后”,“四一”作“老师”,“四三”作“风潮”,“五八”作“在北京”,“一六四”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上”,“一六五”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下”,“一六六”作“北大感旧录十一”。原稿之错漏衍字,特作校记予以说明,附于全书之末。原稿无《后序》,此文取自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一九七○年五月初版本《知堂回想录》。
^ 收 起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第十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对本书写作有所影响,然而周氏亦未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如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曹氏写信说:“兄前信嘱务为浅近,如对中学生讲话才好,奈此事颇所不能。”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信中更说:“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即系“写话”而非“作文”,平淡而亲切,态度始终相当克制从容。如前引日记所示,《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知堂回想录》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视点”,即在他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或许与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实际上这早已在过去一系列序跋和《过去的工作》之类文章中表明了,对周氏来说,也是“吾道一以贯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守定的叙述原则。用《后序》的话说就是:“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真实”的辨别,一是“说”与“不说”的取舍。二者都涉及对“真实”的理解,在周氏看来,真实是无限而又有限的。叙述者无可造作,但是可以在此范围之内有所选择。如果说前者是他的义务,后者就是他的权利。这样选择的标准就与前述自我视点有关,而关键是一切由己而不由人。在只说真话的前提下,作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说别人想听的话,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就这样地贯彻于《知堂回想录》之中,而《后序》差不多是他最后写的文章,这也就是他始终坚持的立场了。这让人联想到《知堂文集·知堂说》所引孔子和荀子的话。终周氏一生,他都是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发,而归结于“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的。这是他的“智”。因为说与不说取决于自己,所以也就不存在回避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作者确实觉得有些东西无须向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报告,譬如所说“凡我的私人关系的事情都没有记”(《后记》),“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后序》),等等,都涉及到公众人物之公众性的限定问题。周氏显然认为是应该加以限定的。而他在这一界限之外,已经通过《知堂回想录》对其一生行事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释。
《知堂回想录》三育版错漏之处甚多,此次据周氏家属提供的作者手稿复印件整理出版。原稿目录题为“药堂谈往目次”,共八页,前列“序文”一项(按此或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日记记载之《药堂谈往序》,已佚);中缺“六○北京的戏”,而以“鱼雷堂”列为“六○”,以下顺序排列,故共二○六节;分为四卷。正文共五百五十四页,未分卷,前题“药堂谈往”,署名“岂明”;“六一”重出,即“鱼雷堂”与“吴一斋”,以下依次排列,故亦为二○六节;“二四”作“几乎成了小流氓”,“二五”作“风暴前后”,“四一”作“老师”,“四三”作“风潮”,“五八”作“在北京”,“一六四”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上”,“一六五”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下”,“一六六”作“北大感旧录十一”。原稿之错漏衍字,特作校记予以说明,附于全书之末。原稿无《后序》,此文取自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一九七○年五月初版本《知堂回想录》。
^ 收 起
比价列表
1人想要1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