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原理与实践
作者:殷洪义,吴建华 主编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
页数:385
定价:39.00 元
ISBN-13:9787302183068
ISBN-10:7302183066
去豆瓣看看 第1章 PLC概述
自1969年第一台PLC(可编程序控制器)问世以来,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PLC的种类在不断地更新,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PLC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化设备的象征,并且PLC已经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的基础控制设备之一。
1.1 PLC的特点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作了规定:“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这段话道出了PLC的特点和应用领域。PLC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和它的突出特点以及优越的性能分不开的。归纳起来,PLC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可靠性高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对控制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PLC采用了微电子技术,大量的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半导体电路来完成。PLC选用的电子器件一般是工业级的,有的甚至是军用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很长。例如,三菱F系列PLC平均无故障时间可以达到30万小时(约34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工业控制设备可以有PLC这样高的可靠性。
殷洪义,1945年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退休)。曾任东北电工理论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电工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和PLC控制系统及应用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和“PLC应用与设计”等10余门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基金、援外项目和横向合同项目近20项。编写电工理论基础类、PLC应用类和高校系统管理类教材和著作6部。
殷洪义,1945年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退休)。曾任东北电工理论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电工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和PLC控制系统及应用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和“PLC应用与设计”等10余门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基金、援外项目和横向合同项目近20项。编写电工理论基础类、PLC应用类和高校系统管理类教材和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