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方法论的抉择:三重理解与三重反思性研究
第一章 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第一节 南岳天台的践履与著述
一 南岳慧思
二 天台智者
三 天台宗所宗教典
第二节 基本结构——三观
一 三智、三谛与三观名义
二 智者对三智、三谛、三观的阐发
三 一心三观
第三节 基本结构——四教
一 四教与三观
二 四教名义
三 五时八教
四 小结
第四节 天台学的定位与归属
第二章 唯识三大士及唯识古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印度根本唯识学概况
一 唯识三大士及其著作
二 三大士思想的出发点——大乘空观
三 唯识学思想概要:八识与三性
四 三大士的复杂思想
第二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一)——地论师及其观点
一 地论师
二 地论师的观点
第三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二)——摄论师及真谛的学说
一 真谛译籍
二 摄论师
三 真谛的学说
第三章 天台学的准备阶段与唯识古学的交涉
第一节 慧思的师承
第二节 诸师考辨
一 明师
二 最师
三 嵩师与就师
四 鉴师与慧师
五 文师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岳慧思的心意识说 ——以《随自意》、《安乐行》、《无诤门》为范围
第一节 如来藏说
第二节 心相与心性
一 《大集经》、《大智度论》中的心相与心性
二 慧思的心性与心相说
第三节 “意”与“识”
一 意识与意根
二 转识与藏识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大乘止观》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第一节 关于《大乘止观》的歧义
一 歧义之一:关于作者
二 歧义之二:本论与天台学的关系
三 本书的立场
第二节 本论的结构与创作背景
一 本论结构概览
二 本论与《摄论》结构比较
三 本论的创作背景:唯识古学面对的理论诘难
第三节 本论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一 从真实性说起
二 体相用结构说之一:真心缘起说
三 体相用结构说之二:无明缘起说
四 止观与唯心
第四节 本论于天台圆教的意义
一 本论以圆摄别的旨趣
二 本论所显示的不同于智者的路径与风格及其对天台后学的启示
第六章 智者天台学与根本唯识学的比较
第一节 性相总论
一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
二 三谛与三性、三无性
第二节 止观行证
一 止观名义
二 圆顿止观与缘总法止观
三 无生观门与四寻思
四 判位次
第七章 智者论心意识
第一节 《法界次第初门》、《觉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识说
一 心意识的一与非
二 心王心数与三因佛性
三 心相心性与观心次第
第二节 《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玄义》及《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中的三说
一 《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玄义》中的七、八、九识
二 《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中的六、七、八识
第三节 正说:一念无明法性心——以“无住本”为中心展开
第八章 智者对唯识古学的抉择
第一节 智者与唯识古学
第二节 别教
一 “别教”的出处
二 智者对别教的界定
三 反思
第三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一)——真修缘修与四宗五宗
一 真修缘修
二 四宗五宗
第四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二)——唯识与《摄论》
一 识与唯识
二 料简《摄论》
第五节 智者佛学史观的特色
一 尊经
二 无诤
三 终极旨归:解脱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