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下
作者:吴福辉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2
页数:407
定价:45.00 元
ISBN-13:9787020077847
ISBN-10:7020077846
去豆瓣看看 我也穿过松紧不同的鞋子(代序)
一 文史寻迹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战争、文学和个人记忆
“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
地方籍·地域性·文化叙事与经典
正视自由主义作家的人生理想——读梁实秋《雅舍轶文》随感
关于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学
二 学科突围
学科的发展趋向及其内在矛盾性
当新旧文学界限的坚冰被打破
寻找多个起点,何妨返回转折点——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一
消除对市民文学的漠视与贬斥——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二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
为真正的教材型文学史一辩——现代文学史质疑之四
三 沪上媒体
两类读者:《家》初刊为何险遭腰斩考辨
漫议老画报
阴影下的学步:晚清小说中的上海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像——都市文学笔记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序言
海派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四 资料发现
史料、学风与当下性
《郁金香》发现始末:无心插柳柳成荫
无心插花花成行
《补情天》补了什么
五 逝者怀想
墓地:金子般沉重
回归山野——悼李辈
忆叶子铭:在北京茅盾故居相处的日子
饱尝苦难而坚守的贾植芳先生——对他晚年的印象小记
市民之子老舍
赵树理的文学影响力何在
今日研究胡风与沈从文的意义
唐瞍藏书文库随想
六 讲演访谈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在南京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讲座上的演讲)
北京市民社会不朽的叙述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纪念老舍诞辰105周年讲座上的演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今态势(在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讲座上的演讲)
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
海派文化能否有容乃大的一个检验——上海《社会科学报》记者访吴福辉教授
现代作家各有其位——《宁波晚报》记者访文学史家吴福辉
七 我的回顾
融入我的大学——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大生活片断
本刊没有故事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十年述评
《新语文读本》与我
现代文学馆与我跋涉走过的路
看一粒粒萤火在前
后记
吴福辉(1939- ),浙江镇海县人(今宁波市江北区)。生于江南上海,长于关外辽宁。1959年始在鞍山任中学教员。1978年人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1981年毕业,即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1985年后于万寿寺老馆期间,历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2000年完成转移芍药居新馆工作。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治中国现代文学史,专攻1930年代文学、现代市民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偶涉学术散文。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等。
吴福辉,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治中国现代文学史,专攻1930年代文学、现代市民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偶涉学术散文。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等。这本书是其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多棱镜下》,共计42篇。全书共分7辑,包括:文史寻迹,学科突围,沪上媒体,资料发现,逝者怀想,讲演访谈,我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