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第2版)
版序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科学史的意义
1. 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2.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
3.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第二章 科学史的方法
1. 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
查看完整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科学史的意义
1. 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2.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
3.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第二章 科学史的方法
1. 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
查看完整
吴国盛,男,1964年9月5日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6年出版《时间的观念》,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4月9日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99年12月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科学的历程》(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16、17世纪:近代产学的诞生、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20世纪:高技术时代、科学处在转折点上等内容。
版序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科学史的意义
1. 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2.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
3.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第二章 科学史的方法
1. 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
2. 思想史与社会史
3. 综合史与分科史、断代史、国别史
第三章 五千年的历程
第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
第一章 从自然史到文明史
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2. 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
3.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4. 文明史的序幕
第二章 东方的四大古老文明
1. 埃及
2. 美索不达米亚
3. 印度
4. 中国
第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三章 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1. 希腊奇迹
2. 光大东方科学遗产
3. 希腊奴隶制与城邦民主制
4. 希腊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四章 希腊古典时代的科学
1. 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
2.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3. 芝诺的运动悖论
4. 原子论思想
5.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6. 智者与希腊数学三大难题
7. 默冬周期的发现
8. 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
9.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0. 希腊建筑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1. 亚历山大里亚
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3. 阿里斯塔克:日心说的先驱
4. 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
5. 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
6. 希帕克斯创立球面三角
7. 希罗与亚历山大里亚的技术成就
8. 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托勒密
9. 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盖伦
10. 代数学的创始人刁番都
第六章 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
1. 罗马性格与希腊气质
2. 儒略历的诞生
3. 卢克莱修与《物性论》
4. 维特鲁维:建筑学之鼻祖
5. 塞尔苏斯与罗马医学的百科全书
6. 普林尼与《自然史》
7.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
第三卷 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
1. 基督教的兴起
2. 西罗马帝国灭亡
3. 柏拉图学园被封闭
4.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
5. 蛮族入侵与五百年黑暗年代
6. 波依修斯:漫漫长夜中的微弱星光
第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学与技术
1. 阿拔斯朝与阿拉伯科学的兴盛
2. 贾比尔:炼金术之父
3. 花拉子模与阿拉伯数学
4. 阿尔·巴塔尼与阿拉伯天文学
5. 阿尔·哈曾与阿拉伯物理学
6. 阿维森纳与阿拉伯医学
7. 阿维罗意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复活
第九章 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1. 农学
2. 中医药学
3. 天文学
4. 数学
5. 陶瓷技术
6. 丝织技术
7. 华夏建筑
第十章 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1. 纸的发明与西传
2. 印刷术
3. 火药与炼丹术
4. 指南针与航海技术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与传统科学技术体系的终结
2. 满清社会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3.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4.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中世纪后期欧洲学术的复兴
1. 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学术的复兴
2. 大学的出现
3.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峰巅
4. 罗吉尔·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5. 城市与教堂建筑
第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十三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地理大发现
1. 意大利文艺复兴
2. 列奥那多·达·芬奇
3. 宗教改革与人的解放
4. 罗盘、枪炮、印刷术和钟表的出现
5.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第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
1. 中世纪的宇宙结构
2. 哥白尼革命
3. 布鲁诺
4.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观测家
5.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
第十五章 新物理学的诞生
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
2. 斯台文的静力学研究
3. 吉尔伯特的磁学研究
4. 真空问题:托里拆利、帕斯卡、盖里克与波义尔
5. 胡克与弹性定律
6. 惠更斯:摆的研究
7. 牛顿力学的建立
第十六章 从炼金术到化学
1. 帕拉塞尔苏斯:医药化学的创始者
2. 阿格里科拉:近代矿物学之父
3. 赫尔蒙特
4. 波义尔:近代化学的诞生
第十七章 近代生命科学的肇始
1. 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
2. 血液循环的发现:塞尔维特、法布里修斯和哈维
3. 显微镜下的新世界: 马尔比基、列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麦丹
第十八章 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1.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3. 伽利略与牛顿的科学方法
4. 伽桑狄、波义尔与原子论的复兴
5. 自然的数学化与机械自然观的确立
第十九章 科学活动的组织化与科研机构的建立
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会、林琴学院、齐曼托学院
2. 英国:哲学学会、皇家学会
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与格林威治天文台
4. 法国:巴黎科学院
5. 皮卡尔、卡西尼与巴黎天文台
6. 莱布尼兹与柏林科学院
第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
第二十章 技术发明与英国产业革命
第二十一章 法国启蒙运动与科学精神的传播
第二十二章 力学的分析化与热学、电学的早期发展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的天文学
第二十四章 化学革命
第二十五章 进化思想的起源
第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章 19世纪的电磁学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的光学
第二十八章 热力学与能量定律的建立
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学中的原子论的兴起
第三十章 19世纪的天文学
第三十一章 进化论的创立
第三十二章 l9世纪的生物学与医学
第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
第三十三章 科学强国的兴衰
第三十四章 运输机械的革命
第三十五章 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
第八卷 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
第三十六章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第三十七章 穷宇宙之际
第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
第三十九章 20世纪的遗传学
第四十章 现代地学革命
第九卷 20世纪:高技术时代
第四十一章 原子能时代
第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时代
第四十三章 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四十四章 生物技术时代
第十卷 科学处在转折点上
第四十五章 世界图景的重建
第四十六章 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注释与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著名科学家编年表
人名译名对照表
人名索引
^ 收 起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科学史的意义
1. 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2.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
3.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第二章 科学史的方法
1. 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
2. 思想史与社会史
3. 综合史与分科史、断代史、国别史
第三章 五千年的历程
第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
第一章 从自然史到文明史
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2. 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
3.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4. 文明史的序幕
第二章 东方的四大古老文明
1. 埃及
2. 美索不达米亚
3. 印度
4. 中国
第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三章 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1. 希腊奇迹
2. 光大东方科学遗产
3. 希腊奴隶制与城邦民主制
4. 希腊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四章 希腊古典时代的科学
1. 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
2.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3. 芝诺的运动悖论
4. 原子论思想
5.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6. 智者与希腊数学三大难题
7. 默冬周期的发现
8. 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
9.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0. 希腊建筑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1. 亚历山大里亚
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3. 阿里斯塔克:日心说的先驱
4. 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
5. 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
6. 希帕克斯创立球面三角
7. 希罗与亚历山大里亚的技术成就
8. 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托勒密
9. 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盖伦
10. 代数学的创始人刁番都
第六章 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
1. 罗马性格与希腊气质
2. 儒略历的诞生
3. 卢克莱修与《物性论》
4. 维特鲁维:建筑学之鼻祖
5. 塞尔苏斯与罗马医学的百科全书
6. 普林尼与《自然史》
7.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
第三卷 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
1. 基督教的兴起
2. 西罗马帝国灭亡
3. 柏拉图学园被封闭
4.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
5. 蛮族入侵与五百年黑暗年代
6. 波依修斯:漫漫长夜中的微弱星光
第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学与技术
1. 阿拔斯朝与阿拉伯科学的兴盛
2. 贾比尔:炼金术之父
3. 花拉子模与阿拉伯数学
4. 阿尔·巴塔尼与阿拉伯天文学
5. 阿尔·哈曾与阿拉伯物理学
6. 阿维森纳与阿拉伯医学
7. 阿维罗意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复活
第九章 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1. 农学
2. 中医药学
3. 天文学
4. 数学
5. 陶瓷技术
6. 丝织技术
7. 华夏建筑
第十章 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1. 纸的发明与西传
2. 印刷术
3. 火药与炼丹术
4. 指南针与航海技术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与传统科学技术体系的终结
2. 满清社会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3.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4.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中世纪后期欧洲学术的复兴
1. 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学术的复兴
2. 大学的出现
3.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峰巅
4. 罗吉尔·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5. 城市与教堂建筑
第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十三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地理大发现
1. 意大利文艺复兴
2. 列奥那多·达·芬奇
3. 宗教改革与人的解放
4. 罗盘、枪炮、印刷术和钟表的出现
5.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第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
1. 中世纪的宇宙结构
2. 哥白尼革命
3. 布鲁诺
4.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观测家
5.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
第十五章 新物理学的诞生
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
2. 斯台文的静力学研究
3. 吉尔伯特的磁学研究
4. 真空问题:托里拆利、帕斯卡、盖里克与波义尔
5. 胡克与弹性定律
6. 惠更斯:摆的研究
7. 牛顿力学的建立
第十六章 从炼金术到化学
1. 帕拉塞尔苏斯:医药化学的创始者
2. 阿格里科拉:近代矿物学之父
3. 赫尔蒙特
4. 波义尔:近代化学的诞生
第十七章 近代生命科学的肇始
1. 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
2. 血液循环的发现:塞尔维特、法布里修斯和哈维
3. 显微镜下的新世界: 马尔比基、列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麦丹
第十八章 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1.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3. 伽利略与牛顿的科学方法
4. 伽桑狄、波义尔与原子论的复兴
5. 自然的数学化与机械自然观的确立
第十九章 科学活动的组织化与科研机构的建立
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会、林琴学院、齐曼托学院
2. 英国:哲学学会、皇家学会
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与格林威治天文台
4. 法国:巴黎科学院
5. 皮卡尔、卡西尼与巴黎天文台
6. 莱布尼兹与柏林科学院
第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
第二十章 技术发明与英国产业革命
第二十一章 法国启蒙运动与科学精神的传播
第二十二章 力学的分析化与热学、电学的早期发展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的天文学
第二十四章 化学革命
第二十五章 进化思想的起源
第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章 19世纪的电磁学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的光学
第二十八章 热力学与能量定律的建立
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学中的原子论的兴起
第三十章 19世纪的天文学
第三十一章 进化论的创立
第三十二章 l9世纪的生物学与医学
第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
第三十三章 科学强国的兴衰
第三十四章 运输机械的革命
第三十五章 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
第八卷 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
第三十六章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第三十七章 穷宇宙之际
第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
第三十九章 20世纪的遗传学
第四十章 现代地学革命
第九卷 20世纪:高技术时代
第四十一章 原子能时代
第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时代
第四十三章 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四十四章 生物技术时代
第十卷 科学处在转折点上
第四十五章 世界图景的重建
第四十六章 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注释与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著名科学家编年表
人名译名对照表
人名索引
^ 收 起
吴国盛,男,1964年9月5日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6年出版《时间的观念》,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4月9日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99年12月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亦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曾花过时间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哲学动态》记者访谈“探索科学时代思的可能性”对1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1996年以来,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学术思路和写作意向: 学术研究方面,在如下四个方向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即以“追思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哲学、以柯瓦雷概念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科学思想史、以现象学解释学为哲学背景的科学哲学、以技术批判理论为特色的技术哲学;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此外,探索和研究科学传播学、应用伦理学的理论问题。 大众写作方面,沟通科学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
^ 收 起
^ 收 起
《科学的历程》(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16、17世纪:近代产学的诞生、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20世纪:高技术时代、科学处在转折点上等内容。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