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传播学总论(第2版)
第一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
小结
第二章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已有的认识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小结
第三章 传播
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小结
第四章 信息、符号与讯息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三、信息社会
第二节 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符号的特征
三、符号的类型
四、讯息
小结
第五章 传播类型
第一节 内向传播
一、内向传播的实质
二、内向传播的形式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
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
第三节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二、组织传播
第四节 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实质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小结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 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二、传播模式
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第三节 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节 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
小结
第七章 传播者
第一节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
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
第二节 传播者与把关
一、把关人和把关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三节 媒介专业主义
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
小结
第八章 传播内容
第一节 大众传播内容
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第二节 大众传播内容研究
一、易读性测量
二、内容分析
三、文本分析
第三节 大众文化
小结
第九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传播媒介
一、界定传播媒介
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一、报纸
二、广播
三、电视
四、互联网
五、媒介的选择
第三节 技术与媒介
第四节 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
小结
第十章 受众
第一节 受众
一、受众的界定和类型
二、受众的特征
三、受众的变迁
第二节 受众主体
一、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二、传受关系
三、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四、受众权利
第三节 受众研究
一、国内外对受众价值的认识
二、受众理论
小结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上)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
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小结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下)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内涵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个人效果
二、群体效果
三、社会效果
四、文化效果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一、当前的媒介效果观发展
二、批判者眼中的媒介效果
三、当前媒介效果研究取向的主要特征
四、效果研究的未来趋势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
小结
第二章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已有的认识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小结
第三章 传播
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小结
第四章 信息、符号与讯息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三、信息社会
第二节 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符号的特征
三、符号的类型
四、讯息
小结
第五章 传播类型
第一节 内向传播
一、内向传播的实质
二、内向传播的形式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
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
第三节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二、组织传播
第四节 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实质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小结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 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二、传播模式
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第三节 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节 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
小结
第七章 传播者
第一节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
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
第二节 传播者与把关
一、把关人和把关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三节 媒介专业主义
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
小结
第八章 传播内容
第一节 大众传播内容
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第二节 大众传播内容研究
一、易读性测量
二、内容分析
三、文本分析
第三节 大众文化
小结
第九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传播媒介
一、界定传播媒介
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一、报纸
二、广播
三、电视
四、互联网
五、媒介的选择
第三节 技术与媒介
第四节 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
小结
第十章 受众
第一节 受众
一、受众的界定和类型
二、受众的特征
三、受众的变迁
第二节 受众主体
一、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二、传受关系
三、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四、受众权利
第三节 受众研究
一、国内外对受众价值的认识
二、受众理论
小结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上)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
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小结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下)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内涵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个人效果
二、群体效果
三、社会效果
四、文化效果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一、当前的媒介效果观发展
二、批判者眼中的媒介效果
三、当前媒介效果研究取向的主要特征
四、效果研究的未来趋势
小结
参考文献
胡正荣,1966年5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祖籍河南开封。1982年——1986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我国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会委员、劳动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国际传播学协会(ICA)会员、中国传播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编委、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委。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多种奖项的评委。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介咨询专家和顾问、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特聘博导、教授。新加坡Media Asia的编委、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委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传播、媒介研究(包括媒介发展战略、媒介制度、媒介管理等)、传播政治经济学、新媒介等。讲授课程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媒介研究”等。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含有线台)管理研究”(1996——1998),设计并参与“直播卫星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广播电视宣传热点问题研究”、“广播电视多出精品机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2000年);负责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社科项目“传播学名著译丛”(1998年-2000年)、“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西部开发中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2000年)等项目;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网络媒介管理研究”(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战略研究”(2002年)等。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及全国各地媒介委托科研项目多项。
主要著作有《媒介的现实与超越》(2004年)、《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丛书》(主编,2003年,4卷本,即《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外国媒介集团研究》、《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传播论坛—变化中的广播电视》(主编,2003年)、《世界电视前沿》(合著,2001年,3卷本)、《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译著,2000年)、《传播学总论》(1997年)(获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卫星电视传播》(合著,1997年)、《新闻理论教程》(1994年)等。主要论文有“The Options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ICA’s 52nd Annual Conference,Seoul, Korea. July 15-19, 2002)、“The Post-WTO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zation”, 见《Javnost/The Public》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2003, Vol. 10. 4)等。共发表成果近300多万字。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科学研究,课题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创新体系研究”,2000年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5月,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2003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8月,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媒介管理与转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5年9月-2006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研究员。2006年2月-8月,英国西敏斯大学勒沃霍姆访问教授。先后在德国、法国、瑞典、比利时、爱尔兰、韩国、日本、波多黎各、越南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媒介机构、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我国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会委员、劳动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国际传播学协会(ICA)会员、中国传播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编委、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委。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多种奖项的评委。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介咨询专家和顾问、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特聘博导、教授。新加坡Media Asia的编委、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委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传播、媒介研究(包括媒介发展战略、媒介制度、媒介管理等)、传播政治经济学、新媒介等。讲授课程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媒介研究”等。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含有线台)管理研究”(1996——1998),设计并参与“直播卫星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广播电视宣传热点问题研究”、“广播电视多出精品机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2000年);负责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社科项目“传播学名著译丛”(1998年-2000年)、“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西部开发中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2000年)等项目;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网络媒介管理研究”(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战略研究”(2002年)等。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及全国各地媒介委托科研项目多项。
主要著作有《媒介的现实与超越》(2004年)、《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丛书》(主编,2003年,4卷本,即《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外国媒介集团研究》、《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传播论坛—变化中的广播电视》(主编,2003年)、《世界电视前沿》(合著,2001年,3卷本)、《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译著,2000年)、《传播学总论》(1997年)(获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卫星电视传播》(合著,1997年)、《新闻理论教程》(1994年)等。主要论文有“The Options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ICA’s 52nd Annual Conference,Seoul, Korea. July 15-19, 2002)、“The Post-WTO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zation”, 见《Javnost/The Public》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2003, Vol. 10. 4)等。共发表成果近300多万字。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科学研究,课题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创新体系研究”,2000年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5月,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2003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8月,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媒介管理与转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5年9月-2006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研究员。2006年2月-8月,英国西敏斯大学勒沃霍姆访问教授。先后在德国、法国、瑞典、比利时、爱尔兰、韩国、日本、波多黎各、越南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媒介机构、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传播学总论(第2版)》共分十二章,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信息、符号与讯息、传播过程、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内容。对应课程“传播学概论”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修订版注重推陈出新,全面系统考量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在继承初版一些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新的研究成果,纳入近期涌现的重要理论,并重新考察传播学早期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些理论和派别,减少或删除一些重要程度较低的内容。《传播学总论(第2版)》(还配有相关网络资源,授课教师可以下载课件。
比价列表
1人想要1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