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
1.2 实证的选择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2.1 市场分析——企业生产、成本及其规模经济
2.2 竞争优势分析——区域竞争优势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2.3 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共生原理与模型
2.4 产业集聚中的生产(企业)关系
2.5 产业集聚在中国的实践
第3章 产业链分析
3.1 产业链的理论基础
3.2 产业链的运行方式
3.3 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3.4 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和构成
3.5 产业链运行的基本模型
3.6 产业链在产业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4章 产业链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4.1 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定位和选择
4.2 产业链支撑条件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第5章 产业链的演变及其可持续发展
5.1 产业链演变规律
5.2 产业链建设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
第6章 中国的贫困状况与产业扶贫
6.1 中国的贫困问题
6.2 中国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迫切性、可行性及其瓶颈问题
6.3 中国现行产业扶贫方式的局限性
第7章 实证分析——云南省经济状况及花卉产业链建设与产业扶贫
7.1 中国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及贫困状况
7.2 花卉产业及其产业链的定义、构成和基本特征
7.3 云南省花卉产业链开发建设的状况
7.4 花卉产业链建设对云南产业扶贫的意义和作用
7.5 云南花卉产业链建设的可行性、迫切性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7.6 云南花卉产业链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7.7 花卉产业链中的价值链建没
7.8 花卉产业链创新体系建设
第8章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加快产业链建设 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8.1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机遇与挑战
8.2 转变产业发展思路,突破产业扶贫的难点
8.3 明确产业扶贫目标,做好产业扶贫的规划布局
8.4 增强产业扶贫能力,做好产业扶贫中的产品生产链接
8.5 提高产业扶贫效应,做好产业开发中的供应链建设
8.6 科学选择产业集聚模式、扩大链式作用、增强产业实力
8.7 集中优势,各个突破,分别实施,打好产业链建设基础
8.8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有效的运营模式
8.9 做好产业扶贫机制的风险控制
8.10 一个花卉产业扶贫的实践案例调查
第9章 结束语
9.1 本书研究的基本结论
9.2 本书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图
图2.1 企业生产函数模型
图2.2 多种投入品的企业生产函数模型
图2.3 企业集群要素构成图
图2.4 企业共生网络组织图
图2.5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供应链关系图
图3.1 产业链与产业价值关系图
图3.2 产业链运行方式
图3.3 产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图
图3.4 产业链平面构成图
图3.5 产业链剖面构成图
图3.6 产业链立面构成图
图3.7 产业链内容构成图
图3.8 产业链供应构成图
图3.9 产业链价值构成图
图3.10 轴辐式产业集聚形态构成
图3.11 轴辐式集聚方式的产业链模型
图3.12 大型企业集团集聚式产业链模型
图3.13 产业链生产中的产业和技术构成图
图3.14 一般企业集聚式生产关系图
图3.15 产业链中的企业生产关系图
图3.16 马歇尔集聚式产业链模式
图3.17 广西制糖业产业链构成图
图5.1 产业链演变过程图
图5.2 产业链投资风险构成图
图6.1 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图6.2 丽江市旅游产业链构成图
图6.3 文山州三七产业链构成图
图7.1 云南省行政区划图
图7.2 云南省贫困人口变动情况图
图7.3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变化图
图7.4 花卉产业区域要素整合
图7.5 云南省五大花卉种植区规划图
图7.6 云南省花卉产业扶贫规划图
图7.7 产业链供应与营销组合图
图7.8 供应链中个别企业营销体系的组合线路图
图7.9 云产业营销网络系统图
图7.10 花卉消费层次构成图、
图8.1 点轴式产业集聚规划图
图8.2 板块式产业集聚规划图
图8.3 贫困地区产业产品生产链接的方式图
图8.4 产业链建设扶贫信息平台建设图
图8.5 产业链扶贫资金渠道建设图
图8.6 生产环节的物流与营销渠道建设图
图8.7 一个农村产业化模式下的生产组织构成
图8.8 产业扶贫风险控制系统图
表
表2.1 企业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组成
表6.1 2004年592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表
表6.2 592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农村基础设施拥有率比重
表6.3 2003年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7.1 云南省农民家庭三年来的收入水平结构表
表7.2 云南与种植关联产业的产出效益比较
表7.3 云南省嵩明县2004年农业项目对农民增收的比较
表7.4 2003年云南花卉生产结构和比重
表7.5 2003年全国花卉销售额排名
表7.6 2003年全国花卉生产大省生产结构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