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代
《上海时代》:回忆和反思193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松本重治对华回忆录中译本序说
序章
1.留学以前
2.结识比尔德博士
3.“这是中国”
4.京都太平洋会议
5.满洲问题上松冈和徐淑希的争斗
6.多姿多彩的各国代表
7.东京政治经济研究所
查看完整
序章
1.留学以前
2.结识比尔德博士
3.“这是中国”
4.京都太平洋会议
5.满洲问题上松冈和徐淑希的争斗
6.多姿多彩的各国代表
7.东京政治经济研究所
查看完整
松本重洽,日本侵华战争中内阁首相近卫文磨的“智囊”,一个超派阀的重量级人物”,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30年代,以日本同盟通讯社上海分社社长名义常驻中国,凭其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人脉,跻身于国民党上层及世界各 大国驻华使团之间,成为中日关系舞台上最活跃的角色,也是参与对汪精卫诱降活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作为一部蕴涵着回忆与反思双重 意义的书著,本书以罕见的内情细节观照,再现了那个年代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画卷,从而一直被列为中日关系史回顾与研究的最 重要的参考读物。
《上海时代》主要是一部政治和外交的回忆录,又兼具新闻工作回忆录的特色。书中每每以浓墨重彩描写30年代许多大权在握的中方官僚、军阀、财阀、买办、报业巨头、学术名流和著名记者,日本在华的少壮派军人、大陆浪人、陆海军长官,更多的则是活跃在外交战线上足智多谋的资深官员、谈判高手、情报专家等等人物;有头有脸,更富有各色人物的思想、心态和性格。从这方面说,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人物略影录。全书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于史事的回顾记述中倾诉了对历史的深沉的反思。
然而,《上海时代》对于中日关系史上若干重要史事的观点和判断,却与我们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然而,《上海时代》对于中日关系史上若干重要史事的观点和判断,却与我们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上海时代》:回忆和反思193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松本重治对华回忆录中译本序说
序章
1.留学以前
2.结识比尔德博士
3.“这是中国”
4.京都太平洋会议
5.满洲问题上松冈和徐淑希的争斗
6.多姿多彩的各国代表
7.东京政治经济研究所
8.嘉治隆一的回忆
9.长谷川如是闲老翁
第一章 去上海
1.困难重重的上海太平洋会议
2.代表年轻的一代
3.结识徐新六、胡适
4.路透通讯社的钱塞拉
5.新渡户先生和历史的无情
6.进入联合通讯社
7.岩永和古野的最佳搭档
8.采访活动的三原则
9.即将奔赴上海
10.非法无线发报的苦心
11.最初半年的失利
第二章 中国的知交
1.为住所而奔波
2.与叶楚伧的会面
3.与中国友人的交往
4.蒋方震
5.日中经济视察团
6.浙江财阀诸巨头
7.《大公报》的张季鸾和(的董显光
第三章 在沪的外国人
1.知日家哥济库兄弟
2.加入上海俱乐部
3.与外国记者的交友
4.各国大使
5.苏联驻华大使
6.美国的良心与才智
7.斯诺与拉铁摩尔
第四章 满洲、华北之旅
1.纳粹的兴起与远东形势
2.初访满洲与华北
3.在新京会见小矶参谋长
4.后藤新平的梦想与军靴
5.何廉教授的友情
6.与张伯苓先生再次相见
7.来自中国有识之士的消息
8.福建人民政府事件的报道
第五章 蒋、汪合作政权
1.日英海军联欢
2.昭和九年年初感想
3.汪精卫的对日外交阵容
4.军事蒋介石、政务汪精卫
5.蒋、汪合作政权的形成
6.汪精卫的“辞职”通电
第六章 有吉外交的成果
1.有吉明大使
2.有吉的外交风格
3.“天羽声明”的灭火队
4.水鸟外交
5.藏本事件和有吉
6.通车通邮问题的解决
7.日中关系正常化的气氛
8.广田外相演说的反响
9.汪精卫与有吉会谈和蒋介石与有吉会谈
10.唐有壬和高宗武
11.蒋介石首次会见日本记者
第七章 开展对日外交
1.王宠惠访日
2.王宠惠的外交手腕
3.王宠惠的三原则
4.取缔抗日和抵制日货
5.对日接近及其经济背景
6.对日新政策及日本的反应
7.有吉公使的发怒
8.公使馆升级
9.何梅“协定”(梅津一何应钦“协定”)
第八章 二元化的对华外交
1.睦邻敦交令之含意
2.大使委任状递交仪式的明暗
3.矶谷、土肥原两少将的中国观
4.与汪精卫的初次会面
5.土肥原一秦德纯协定
6.“闲话皇帝”事件
7.汪的辞意及蒋的挽留
8.与影佐祯昭的交友
第九章 广田三原则
1.与情报部门之间的信赖合作关系
2.华北事件后日中外交上的接触
3.蒋大使提出中方的三原则
4.三大臣对中国政策的谅解事项
5.对广田三原则的反对
6.汪精卫遇刺
7.处理接连不断的抗日暴力事件
第十章 华北自治工作
1.币制改革和李兹·罗斯
2.华北问题的核心
3.滦州事件和国民政府的低姿态
4.驻华日军的强硬反对
5.有吉与蒋介石之重要会见
6.有吉大使申述意见
7.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和冀察政务委员会
8.有吉大使终于离去
第十一章 昭和十一年的新局面
1.亲日派总动员的国民政府
2.从“联合”到“同盟”
3.中国视察记者团的现场报道
4.华北的现状
5.华北的实权人物
6.西南派的三巨头
7.矶谷武官和蒋介石的重要会见
8.李兹·罗斯和矶谷少将的交往
第十二章 “二二六”事件的影响
1.回总部出差以及父亲去世
2.“二二六”事件
3.“同盟”的最先报道
4.事件后军部对政治的干预
5.有田、张群的连日单独会谈
6.天津增兵的反响
第十三章 调整邦交的基本国策
1.川越新任大使其人
2.川越大使的赴任以及萱生事件
3.国民党二中全会的对日方针
4.蒋介石解决西南问题
5.《第二次北支那问题处理纲要》
6.连续发生的抗日暴力活动
第十四章 日中外交谈判之搁浅
1.须磨、张群准备会议
2.致川越大使的训令中的问题点
3.中止谈判的背景和经过
4.第三次会谈中谈判决裂
5.抗日暴力活动和在华日侨的反应
第十五章 蒋介石和川越的会谈
1.“出云”号水兵事件的冲击
2.会谈中断后中国的动向
3.拙劣的第二次训令
4.派遣亚洲局局长和中国报纸的联名宣言
5.蒋介石与川越大使的会见
6.鲁迅之死和内山完造
7.鲁迅和长与善郎的相识
第十六章 日趋高涨的抗日运动
1.国民党内部的对日强硬论
2.促进华北中央化的杭州会议
3.西安军事会议和连续发生的抗日暴力事件
4.太原会议和洛阳会议
5.因绥远事件而激变的对日心理
6.救国会七君子的被捕
7.川越、张群会谈的落幕
8.黄郛的去世
第十七章 抢先报道“西安事变”
1.蒋介石统一全国的最后阶段
2.与张季鸾交流意见
3.乔辅三的电话“蒋介石被监禁”
4.独家新闻
5.协助《纽约时报》
6.蒋介石的安危
7.军令部特使团的来访
8.同盟上海支社的大错误
9.欢迎蒋介石返回的热烈场面
10.西安事件是兵谏
第十八章 作为兵谏的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杂考
2.张学良赌蒋介石
3.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态度
4.不寻常的军事会议和蒋的烦恼
5.蒋在监禁时的态度
6.蒋与张的对决
7.蒋方震与周恩来的活动
8.蒋、张、周三者的谅解
第十九章 决定命运的半年
1.从西北问题到华北问题
2.须磨总领事回日本和汪精卫回国
3.三中全会的大会“宣言”
4.“根绝赤祸决议”的表里
5.浜田国松的反军演说和军部的反击
6.佐藤外相上任和“经济访华视察团”
7.痛感华北形势紧张
8.与驻军桥本参谋长见面
第二十章 卢沟桥事件爆发
1.顺路去济南和青岛
2.庐山上异常的动静
3.川越大使的决断
4.卢沟桥畔的枪声
5.松井机关长会见秦德纯
6.当地日中两军互不信任
7.桥本参谋长的苦斗
8.松井、张自忠签订停战协议
9.内阁会议决定出兵
10.东亚局长石射的努力
第二十一章 踏上不归路
1.与裴复恒谈时局
2.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间的斗争
3.若到最后关头
4.桥本参谋长再次建议中止出兵
5.近卫、蒋介石直接谈判的计划
6.走向不归路
第二十二章 和平努力的失败
1.蒋、汪之真意,“最后关头”的演说
2.阻止全面战争的最后的努力
3.川越大使“神秘”行动的真相
4.船津、高以及川越、高会谈
5.要我“撤退”的命令
6.第三舰队增援下开战
7.中国空军对租界的盲目轰炸
8.狙击英国大使许阁森事件的背景
第二十三章 战线大与和平之努力
1.许阁森遇难后之交涉
2.上海的战斗与同盟分社
3.对松井司令官谈感想
4.“是和平,还是扩大战线”
5.同徐新六的星期五会谈
6.贾科诺神父的构想——成功建立难民区
7.战祸中的绿洲
8.没有意义地去占领南京
第二十四章 在日中和平工作的漩涡中
1.松井最高指挥官的训诫
2.“南京大屠杀”事件
3.“进入事变第二阶段”
4.董道宁赴日
5.与高宗武谈和平
6.董道宁访日归来
7.香港旅途中和冯维罡的谈话
8.浅水湾旅馆中的会谈
9.古野先生来上海
10.再次香港之行与巧遇杨云竹
11.在香港与高宗武会谈
12.外白渡桥的小喜剧
13.东京、上海、香港
14.同梅思平的五次会谈
15.近卫声明中没有“撤兵”两字
译后记
^ 收 起
序章
1.留学以前
2.结识比尔德博士
3.“这是中国”
4.京都太平洋会议
5.满洲问题上松冈和徐淑希的争斗
6.多姿多彩的各国代表
7.东京政治经济研究所
8.嘉治隆一的回忆
9.长谷川如是闲老翁
第一章 去上海
1.困难重重的上海太平洋会议
2.代表年轻的一代
3.结识徐新六、胡适
4.路透通讯社的钱塞拉
5.新渡户先生和历史的无情
6.进入联合通讯社
7.岩永和古野的最佳搭档
8.采访活动的三原则
9.即将奔赴上海
10.非法无线发报的苦心
11.最初半年的失利
第二章 中国的知交
1.为住所而奔波
2.与叶楚伧的会面
3.与中国友人的交往
4.蒋方震
5.日中经济视察团
6.浙江财阀诸巨头
7.《大公报》的张季鸾和(的董显光
第三章 在沪的外国人
1.知日家哥济库兄弟
2.加入上海俱乐部
3.与外国记者的交友
4.各国大使
5.苏联驻华大使
6.美国的良心与才智
7.斯诺与拉铁摩尔
第四章 满洲、华北之旅
1.纳粹的兴起与远东形势
2.初访满洲与华北
3.在新京会见小矶参谋长
4.后藤新平的梦想与军靴
5.何廉教授的友情
6.与张伯苓先生再次相见
7.来自中国有识之士的消息
8.福建人民政府事件的报道
第五章 蒋、汪合作政权
1.日英海军联欢
2.昭和九年年初感想
3.汪精卫的对日外交阵容
4.军事蒋介石、政务汪精卫
5.蒋、汪合作政权的形成
6.汪精卫的“辞职”通电
第六章 有吉外交的成果
1.有吉明大使
2.有吉的外交风格
3.“天羽声明”的灭火队
4.水鸟外交
5.藏本事件和有吉
6.通车通邮问题的解决
7.日中关系正常化的气氛
8.广田外相演说的反响
9.汪精卫与有吉会谈和蒋介石与有吉会谈
10.唐有壬和高宗武
11.蒋介石首次会见日本记者
第七章 开展对日外交
1.王宠惠访日
2.王宠惠的外交手腕
3.王宠惠的三原则
4.取缔抗日和抵制日货
5.对日接近及其经济背景
6.对日新政策及日本的反应
7.有吉公使的发怒
8.公使馆升级
9.何梅“协定”(梅津一何应钦“协定”)
第八章 二元化的对华外交
1.睦邻敦交令之含意
2.大使委任状递交仪式的明暗
3.矶谷、土肥原两少将的中国观
4.与汪精卫的初次会面
5.土肥原一秦德纯协定
6.“闲话皇帝”事件
7.汪的辞意及蒋的挽留
8.与影佐祯昭的交友
第九章 广田三原则
1.与情报部门之间的信赖合作关系
2.华北事件后日中外交上的接触
3.蒋大使提出中方的三原则
4.三大臣对中国政策的谅解事项
5.对广田三原则的反对
6.汪精卫遇刺
7.处理接连不断的抗日暴力事件
第十章 华北自治工作
1.币制改革和李兹·罗斯
2.华北问题的核心
3.滦州事件和国民政府的低姿态
4.驻华日军的强硬反对
5.有吉与蒋介石之重要会见
6.有吉大使申述意见
7.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和冀察政务委员会
8.有吉大使终于离去
第十一章 昭和十一年的新局面
1.亲日派总动员的国民政府
2.从“联合”到“同盟”
3.中国视察记者团的现场报道
4.华北的现状
5.华北的实权人物
6.西南派的三巨头
7.矶谷武官和蒋介石的重要会见
8.李兹·罗斯和矶谷少将的交往
第十二章 “二二六”事件的影响
1.回总部出差以及父亲去世
2.“二二六”事件
3.“同盟”的最先报道
4.事件后军部对政治的干预
5.有田、张群的连日单独会谈
6.天津增兵的反响
第十三章 调整邦交的基本国策
1.川越新任大使其人
2.川越大使的赴任以及萱生事件
3.国民党二中全会的对日方针
4.蒋介石解决西南问题
5.《第二次北支那问题处理纲要》
6.连续发生的抗日暴力活动
第十四章 日中外交谈判之搁浅
1.须磨、张群准备会议
2.致川越大使的训令中的问题点
3.中止谈判的背景和经过
4.第三次会谈中谈判决裂
5.抗日暴力活动和在华日侨的反应
第十五章 蒋介石和川越的会谈
1.“出云”号水兵事件的冲击
2.会谈中断后中国的动向
3.拙劣的第二次训令
4.派遣亚洲局局长和中国报纸的联名宣言
5.蒋介石与川越大使的会见
6.鲁迅之死和内山完造
7.鲁迅和长与善郎的相识
第十六章 日趋高涨的抗日运动
1.国民党内部的对日强硬论
2.促进华北中央化的杭州会议
3.西安军事会议和连续发生的抗日暴力事件
4.太原会议和洛阳会议
5.因绥远事件而激变的对日心理
6.救国会七君子的被捕
7.川越、张群会谈的落幕
8.黄郛的去世
第十七章 抢先报道“西安事变”
1.蒋介石统一全国的最后阶段
2.与张季鸾交流意见
3.乔辅三的电话“蒋介石被监禁”
4.独家新闻
5.协助《纽约时报》
6.蒋介石的安危
7.军令部特使团的来访
8.同盟上海支社的大错误
9.欢迎蒋介石返回的热烈场面
10.西安事件是兵谏
第十八章 作为兵谏的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杂考
2.张学良赌蒋介石
3.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态度
4.不寻常的军事会议和蒋的烦恼
5.蒋在监禁时的态度
6.蒋与张的对决
7.蒋方震与周恩来的活动
8.蒋、张、周三者的谅解
第十九章 决定命运的半年
1.从西北问题到华北问题
2.须磨总领事回日本和汪精卫回国
3.三中全会的大会“宣言”
4.“根绝赤祸决议”的表里
5.浜田国松的反军演说和军部的反击
6.佐藤外相上任和“经济访华视察团”
7.痛感华北形势紧张
8.与驻军桥本参谋长见面
第二十章 卢沟桥事件爆发
1.顺路去济南和青岛
2.庐山上异常的动静
3.川越大使的决断
4.卢沟桥畔的枪声
5.松井机关长会见秦德纯
6.当地日中两军互不信任
7.桥本参谋长的苦斗
8.松井、张自忠签订停战协议
9.内阁会议决定出兵
10.东亚局长石射的努力
第二十一章 踏上不归路
1.与裴复恒谈时局
2.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间的斗争
3.若到最后关头
4.桥本参谋长再次建议中止出兵
5.近卫、蒋介石直接谈判的计划
6.走向不归路
第二十二章 和平努力的失败
1.蒋、汪之真意,“最后关头”的演说
2.阻止全面战争的最后的努力
3.川越大使“神秘”行动的真相
4.船津、高以及川越、高会谈
5.要我“撤退”的命令
6.第三舰队增援下开战
7.中国空军对租界的盲目轰炸
8.狙击英国大使许阁森事件的背景
第二十三章 战线大与和平之努力
1.许阁森遇难后之交涉
2.上海的战斗与同盟分社
3.对松井司令官谈感想
4.“是和平,还是扩大战线”
5.同徐新六的星期五会谈
6.贾科诺神父的构想——成功建立难民区
7.战祸中的绿洲
8.没有意义地去占领南京
第二十四章 在日中和平工作的漩涡中
1.松井最高指挥官的训诫
2.“南京大屠杀”事件
3.“进入事变第二阶段”
4.董道宁赴日
5.与高宗武谈和平
6.董道宁访日归来
7.香港旅途中和冯维罡的谈话
8.浅水湾旅馆中的会谈
9.古野先生来上海
10.再次香港之行与巧遇杨云竹
11.在香港与高宗武会谈
12.外白渡桥的小喜剧
13.东京、上海、香港
14.同梅思平的五次会谈
15.近卫声明中没有“撤兵”两字
译后记
^ 收 起
松本重洽,日本侵华战争中内阁首相近卫文磨的“智囊”,一个超派阀的重量级人物”,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30年代,以日本同盟通讯社上海分社社长名义常驻中国,凭其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人脉,跻身于国民党上层及世界各 大国驻华使团之间,成为中日关系舞台上最活跃的角色,也是参与对汪精卫诱降活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作为一部蕴涵着回忆与反思双重 意义的书著,本书以罕见的内情细节观照,再现了那个年代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画卷,从而一直被列为中日关系史回顾与研究的最 重要的参考读物。
《上海时代》主要是一部政治和外交的回忆录,又兼具新闻工作回忆录的特色。书中每每以浓墨重彩描写30年代许多大权在握的中方官僚、军阀、财阀、买办、报业巨头、学术名流和著名记者,日本在华的少壮派军人、大陆浪人、陆海军长官,更多的则是活跃在外交战线上足智多谋的资深官员、谈判高手、情报专家等等人物;有头有脸,更富有各色人物的思想、心态和性格。从这方面说,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人物略影录。全书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于史事的回顾记述中倾诉了对历史的深沉的反思。
然而,《上海时代》对于中日关系史上若干重要史事的观点和判断,却与我们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然而,《上海时代》对于中日关系史上若干重要史事的观点和判断,却与我们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