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者 前言
1948年版英译者前言汉斯·格特赖特·米尔斯
1991年版前言布莱恩·特纳
导读韦伯其人其作
一 传略
二 政治关切
三 思想取向
(一) 马克思与韦伯
(二) 官僚制与超凡魅力:历史哲学
(三) 社会科学的方法
(四) 观念与利益的社会学
(五) 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与类型
(六) 自由的条件与人的画像
第一部分 学术与政治
四 以政治为业
五 以学术为业
第二部分 权力
六 权力的结构
(一) “大国”的声望与权力
(二) “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 民族
七 阶级、身份、政党
(一) 受经济因素决定的权力与身份秩序
(二) 由市场状况决定的阶级状况
(三) 出于阶级利益的共同行动
(四) “阶级斗争”的类型
(五) 身份荣誉
(六) 身份分层的保障因素
(七) “种族”隔离与“种姓”
(八) 身份特权
(九) 身份分层的经济条件与结果
(十) 政党
八 官僚制
(一) 官僚制的特征
(二) 官员的地位
(三) 官僚制的前提和原因
(四) 行政任务的量变
(五) 行政任务的质变
(六) 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
(七) 官僚制与法律
(八) 行政手段的集中
(九) 社会差异的扯平
(十) 官僚机器的恒定性
(十一) 官僚制的经济与社会结果
(十二) 官僚制的权力地位
(十三) 官僚制的发展阶段
(十四) 教育和训练的“理性化”
九 超凡魅力权威的社会学
(一) 超凡魅力的一般性质
(二) 超凡魅力权威的基础和不稳定性
(三) 超凡魅力王权
十 纪律的意义
(一) 纪律源起于战争
(二) 大规模经济组织的纪律
(三) 纪律和超凡魅力
第三部分 宗教
十一 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比较研究导论
十二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十三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及其方向
(一) 拒世的动机及其理性结构的意义
(二) 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类型学
(三) 遁世的方向
(四) 经济领域
(五) 政治领域
(六) 美学领域
(七) 性爱领域
(八) 思想领域
(九) 神正论的三种形式
第四部分 社会结构
十四 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
十五 民族性与容克
十六 印度:婆罗门与种姓
(一) 种姓与部落
(二) 种姓与行会
(三) 种姓与身份群体
(四) 种姓的社会品第秩序概说
(五) 种姓与传统主义
十七 中国的士
(一) 孔子
(二) 考试制度的发展
(三) 儒学教育的类型学地位
(四) 士的身份荣誉
(五) 君子的理想
(六) 官员的声望
(七) 经济政策面面观
(八) 士的政治对头:苏丹制与宦官
索引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