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
在有关治理或地方治理的各种纷纭庞杂的概念与理论当中,近年来逐渐呈现出的演进特色之一,是对于治理问题侧重哪些层面的变化。已往基于“治理”概念必须与“统治”、“行政”等旧有概念相互区分,因此特别注重治理之“主体”上的变化,亦即由国家/政府扩展到企业/市场与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小区,以及公民个人与此三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晚近则在所谓“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讨论治理问题时,愈来愈强调治理的“绩效”应如何厘定与评估。本文认为,前者主要属于“过程取向”的观点,分析焦点多半在于治理主体扩大的背景与条件、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与特征,以及不同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互动机制等。而后者则可称之为“结果取向”的观点,多半专注于绩效与后果应采取哪些判准或指标等。
这种取向之间的区分,不仅具有概念厘清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实际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助于避免因为不加区分所产生的误导。例如,两岸学者针对本身内部治理问题,近来出现愈来愈多关于所谓“善治”或“良治”的讨论,提出各种实证性与诊断性的观点。仔细观察这些讨论,当可发现其间存在衡量善治程度的不同标准,有些是以过程层面现象为主,有些则是以结果层面为主,有些则兼采两者。然而,无论是哪一类论述,往往出现一种明示或隐含的预设:满足过程层面上主要善治标准的治理实践,也同时较可能在结果层面上符合善治标准,反之亦然。换言之,其所预设的是两种层面之间的一致性与兼容性。然而,在现实案例中,两者之间扦格不入的情形,却时常因为治理主体的愈趋多元化而随之增加,《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中有数篇都反映出这个事实。因此,廓清两种层面各自如何去理解与寻求善治,如何去先求充分区隔再求适度整合,显然有其必要性。
而《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所侧重的“参与”概念,主要集中在过程层面,但也在条件允许时,兼顾到参与对于治理绩效的影响。《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各篇作者,十分有意识地在论证参与式地方治理时,凸显出参与的两层意义:一层意义是企业/市场以及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小区来介入参与已往由政府垄断的议题领域,从而形成网络治理的效果。另一层意义则是公民个人通过参与行为,与各治理主体形成联结。
这种取向之间的区分,不仅具有概念厘清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实际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助于避免因为不加区分所产生的误导。例如,两岸学者针对本身内部治理问题,近来出现愈来愈多关于所谓“善治”或“良治”的讨论,提出各种实证性与诊断性的观点。仔细观察这些讨论,当可发现其间存在衡量善治程度的不同标准,有些是以过程层面现象为主,有些则是以结果层面为主,有些则兼采两者。然而,无论是哪一类论述,往往出现一种明示或隐含的预设:满足过程层面上主要善治标准的治理实践,也同时较可能在结果层面上符合善治标准,反之亦然。换言之,其所预设的是两种层面之间的一致性与兼容性。然而,在现实案例中,两者之间扦格不入的情形,却时常因为治理主体的愈趋多元化而随之增加,《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中有数篇都反映出这个事实。因此,廓清两种层面各自如何去理解与寻求善治,如何去先求充分区隔再求适度整合,显然有其必要性。
而《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所侧重的“参与”概念,主要集中在过程层面,但也在条件允许时,兼顾到参与对于治理绩效的影响。《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各篇作者,十分有意识地在论证参与式地方治理时,凸显出参与的两层意义:一层意义是企业/市场以及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小区来介入参与已往由政府垄断的议题领域,从而形成网络治理的效果。另一层意义则是公民个人通过参与行为,与各治理主体形成联结。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