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古人对此论题的认识
二 鲁迅对此论题的看法
三 当代学者对此论题的研究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
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 本书的研究方法
二 本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宋代文言小说与理学文化
第一节 理学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
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一)理学兴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二)理学兴起的思想渊源
二 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三 理学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
(一)深刻冷静的理性精神
(二)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道德意识
(三)追求平淡的审美倾向
第二节道德劝惩的普遍性与自觉性
一 宋人对小说功能的认识
二 果报题材的泛滥
三“情欲伤身”的主题
第三节 理学精神的形象再现
一 娼妓形象的道德精神强调
二 小说中的“圣贤气象”
(一)温润含蓄、端方仁厚
(二)重义轻利、涵养道德
三 忠君爱国的“节操”观
第四节 理学文化与宋代文言小说的美学风格
一 理学家对“文”“道”关系的阐释及其对宋代文坛的影响
二 宋代文言小说平实简淡的美学风格
(一)“朴雅”而“采艳殊乏”的叙事语言
(二)不多“幻设”的叙事观念
(三)冷静理性的叙事态度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 宋代文言小说与史官文化
第一节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血缘关系
一 古代小说的史传渊源
二 古小说对史传的依附与疏离
三 唐人小说中的史传因子
第二节 宋代史官文化精神
一 完备的修史机构和制度
二 量多质优的史学著作
(一)欧阳修《新五代史》、《新唐书》
(二)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四)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五)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六)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七)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八)郑樵《通志》
三 史学思想和史学自觉意识
(一)以史为鉴的鉴戒论
(二)维护纲常伦理
(三)重人事,轻天命
第三节 史官文化精神与宋人小说观念
一 补史意识和实录精神
二 鉴戒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 评价尺度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史官文化精神与宋代文言小说创作
一 题材取向
(一)历史题材
(二)轶事题材
二 叙事的“史笔”
(一)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二)“篇末垂诫”的议论模式
(三)简约、客观的叙事风格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宋代文言小说的通俗化
第一节 宋代文言小说通俗化的成因
一 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公私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二)印刷刻书业的发展
二 “市人”阶层的兴起和白话小说的形成
三 文言小说创作和接受群体的扩大
第二节 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市井社会
一 商人和商业活动
二 开放的婚恋形态
三 市井化的文人形象
第三节 宋代文言小说体制的新变
一 语言的通俗化
二 标题的格式化
三 叙事方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宋代文言小说反映的市人心态
一 对金钱的热切渴求
二 对艳情的浓厚兴趣
三 猎奇的审美心理
第五节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