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中文版序
致谢
上篇
工业区和高阳增长模式
找回企业家的声音
第一章 工业区的建立
第一节 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
第二节 技术的开端——铁轮织机
第三节 高阳商人和新式织布工业
第四节 招募纺织者
第五节 进口替代
第六节 日本的出口计划和高阳的棉花产业
第七节 织布工业的增长周期
第八节 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节 技术革新与复苏
第十节 1930—1933年高阳织布工业的危机
第十一节 复苏和新的繁荣(1934—1937)
第二章 高阳的企业家们
第一节 布线批发商号
第二节 从作坊到小规模工厂生产
第三节 高阳商号和中国商业史的研究
第三章 乡村织户
第一节 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新的社会关系:团结和冲突
第三节 保持竞争力
第四章 销售网络
第一节 华北的棉织物市场
第二节 市场扩张
第三节 销售策略
第五章 共有资源
第一节 帝制末期的中国商会组织
第二节 推销高阳模式
第三节 商会和县政府
第六章 战时崩溃
第一节 战争期间的企业家资本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纺织者们
第三节 工业区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
第七章 从市场到计划:第二个增长期
第一节 过渡的分期
第二节 新的经营策略——私营和国有企业
第三节 土地改革,作坊资本,染色和整理部门
第四节 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五节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扩张
第六节 最后的转变
第七节 国家计划与小规模工业模式
下篇
企业家传统
第八章 从计划到市场:第三个增长期
第一节 终溶改董政策
第二节 改革和乡村工业的增长
第三节 高阳改革的开端
第四节 发展轨迹
第五节 企业家遗产与第三次增长
第六节 当代高阳工业
第九章 现代企业中创业的精神遗产
第一节 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节 乡村企业融资
第三节 企业增长模式
第四节 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节 商业合伙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 劳动管理关系
第七节 企业、乡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节 私营企业和乡村
结论
高阳模式与高度社会主义化的传统
改革期间的私营企业与政府
当代中国的工业区模式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目录
地图
1.1 高阳工业区分布图
4.1 外庄网络的扩张
4.2 蚨丰号和汇昌号的外庄分布
图
引言图1当代高阳
1.1 铁轮织机
2.1 杨木森
2.2 杨氏家谱与商号
3.1 妇女络经
3.2 织布工资
4.1 张家口市场的市场份额
4.2 同和商标
7.1 20世纪50年代初公有商行和独立织户之间的竞争
8.1 晾晒纱线
8.2 李果庄市场
8.3 运货到市场
8.4 纺织品交易中心
8.5 毛纺厂
表
1.1 产品的多样化
2.1 60家布线庄平均每家的资产负债状况(1933年3月)
4.1 张家口的价格比较
5.1 高阳商业学校课程(1910年)
7.1 作坊和工厂的增长(1950—1954年)
8.1 全国纺织业中的高阳人
9.1 样本企业股份情况调查
9.2 商业合伙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