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06年)
作者:(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 著,刘新利 等译
出版:东方出版社 2005.11
丛书: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
页数:663
定价:52.00 元
ISBN-10:7506022605
ISBN-13:9787506022606
去豆瓣看看 导言
第一章 神圣罗马帝为(1648-1806年)的帝国法
——文化繁荣与多样性发展的理想框架
1 帝国成员及其广泛独立
2 统治机构
3 人口、社会与经济
4 多元化文化发展有利前提
5 外交和战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1648-1806年间文化发展的宗教基础
1 在圣像问题上对《圣经》的不同解释成为文化分道场镳的起点
2 教堂内部的不同陈设
3 关于圣餐的争辩
4 神圣礼拜和崇拜的不同观念
5 圣徒与圣物崇拜
6 朝圣和游行
7 宗教修团和修道院,兄弟团和修道院联合会
8 教会的结构
9 牧区和牧师
10 宗教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 教会的建筑、艺术和音乐
1 改革派领地邦国和帝国城市
2 天主教领地邦国和帝国城市
3 路德教派领地和帝国城市
第四章 小教派文化
1 犹太人
2 门诺派、唯灵论者、摩拉维亚兄弟会、海伦胡特兄弟会
3 虔信派
4 胡格诺派
5 法律保障的小教派文化的生存环境
第五章 宫廷文化
1 宫廷在17和18世纪时的意义
2 形形色色的邦君宫廷
3 宫廷文化的特殊领域
第六章 教育、图书馆与文学
第七章 大众文化、民众信仰、风俗与产惯
第八章 启蒙运动时代的发展
总论
史料与文献目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译后记
彼得·克劳斯·哈特曼,1940年出生于慕尼黑。1967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1969年巴黎大学再获博士学位。1976年任教于慕尼黑大学,1982年受聘为帕骚大学教授,1988年起任美国茨大学通史与近代史教授。
《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06年)》以中欧地区的独立邦国和独立教派为基线,叙述1648年至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阐述了1)帝国文化繁荣与多样性发展的理想框架——帝国的法权秩序,包括帝国成员及其广泛的独立、帝国的统治机构、人口、社会与经济;2)帝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有利前提——帝国法保障的三大主要教派(天主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的平等地位和小教派文化发展的可能;3)帝国文化发展的宗教基础,在圣像问题上对《圣经》的不同解释成为天主教文化与新教文化分道扬镳的起点。详述了帝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教会的建筑、艺术和音乐,教育、图书馆与文学,大众文化、民众信仰、风俗与习惯,小教派文化,宫廷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
存在了约800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松散的欧洲帝国。这个信仰多派的、多民族和种族的、政治倾向多样性的、结盟但放松的国家形体,今天,被调配想为欧盟的前身。在这个角度上,《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06年)》以经面世,就被当地文化界视为奠基之作。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