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州药志
赵燏黄,字午乔,号药农,又名一黄。1883年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商人家庭。1887—1889年在私塾学习,工诗文,善书法,喜吟咏。1900—1904年在常州延陵书院院长刘申孙家任教师,并得刘氏之传学,为日后整理本草奠定坚实的基础。光绪戊戌变法失败,赵燏黄接受新思潮,在家乡结社,讲求实用科学。后闻钟观光先生在上海实学通艺馆附设的理化传习所教授物理学、化学,即赴沪求学,当时除学习江南制造局译的化学、物理教材外,还参考日本下山顺一郎等著的《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因知化学与药学之密切关系,便有志于药学。1905年春,应金天翮之聘,到苏州同里学校任物理学、化学教员。该校英才毕集,柳亚子曾是他教过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05年秋,他自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大成中学校肄业,后入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学习。1907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补江宁公费…
查看完整
1905年秋,他自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大成中学校肄业,后入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学习。1907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补江宁公费…
查看完整
《祁州药志》属药物学专着。鉴于民国期间版本众多,故选用最早或最佳版本为蓝本,并与其它不同版本的同类医书校对,同时又与相关的医书文献进行旁校,力求校勘准确无误。篇首,附点校者的研究论述,介绍作者的学术思想与特点,使读者从中了解该名医的专长及其代表作在近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祁州药志》所列药材的原植物学名、化学成分名称、含量、计量单位,以及所引地名、人名译名等与现代的或略有出入,但为保持原貌,均未做更改,仅供参考。
自序
致谢
绪言
(一)祁州之地位及水陆交通
(二)祁州药市之来历与药王庙之关系
(三)祁州药商之帮数
(四)祁州药之研究
1 菊科
(A)菊科Compositae
1 术
2 紫菀
3 木香
4 漏芦
5 三七(土三七)
6 蒲公英
(B)
7 款冬花
8 草红花
9 旋覆花
10 菊花
11 野菊花
12 雪莲花
(C)菊科药之叶类及草卉类
13 艾叶
14 佩兰叶
15 茵陈蒿与黄蒿
16 青蒿
17 一枝蒿
18 豨莶草
19 旱莲草
20 佛耳草
21 鹅不食草
22 大蓟与小蓟
23 败酱草
(D)菊科药之果实类
24 牛蒡子
25 鹤虱
26 天葵子
27 莴苣子
28 葈耳
(E)菊科药之挥发性成分类
29 艾纳香
2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五)菊科及川续断科之生药检索表
(六)附录
参考文献及其略字解
祁州药图
^ 收 起
致谢
绪言
(一)祁州之地位及水陆交通
(二)祁州药市之来历与药王庙之关系
(三)祁州药商之帮数
(四)祁州药之研究
1 菊科
(A)菊科Compositae
1 术
2 紫菀
3 木香
4 漏芦
5 三七(土三七)
6 蒲公英
(B)
7 款冬花
8 草红花
9 旋覆花
10 菊花
11 野菊花
12 雪莲花
(C)菊科药之叶类及草卉类
13 艾叶
14 佩兰叶
15 茵陈蒿与黄蒿
16 青蒿
17 一枝蒿
18 豨莶草
19 旱莲草
20 佛耳草
21 鹅不食草
22 大蓟与小蓟
23 败酱草
(D)菊科药之果实类
24 牛蒡子
25 鹤虱
26 天葵子
27 莴苣子
28 葈耳
(E)菊科药之挥发性成分类
29 艾纳香
2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五)菊科及川续断科之生药检索表
(六)附录
参考文献及其略字解
祁州药图
^ 收 起
赵燏黄,字午乔,号药农,又名一黄。1883年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商人家庭。1887—1889年在私塾学习,工诗文,善书法,喜吟咏。1900—1904年在常州延陵书院院长刘申孙家任教师,并得刘氏之传学,为日后整理本草奠定坚实的基础。光绪戊戌变法失败,赵燏黄接受新思潮,在家乡结社,讲求实用科学。后闻钟观光先生在上海实学通艺馆附设的理化传习所教授物理学、化学,即赴沪求学,当时除学习江南制造局译的化学、物理教材外,还参考日本下山顺一郎等著的《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因知化学与药学之密切关系,便有志于药学。1905年春,应金天翮之聘,到苏州同里学校任物理学、化学教员。该校英才毕集,柳亚子曾是他教过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05年秋,他自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大成中学校肄业,后入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学习。1907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补江宁公费生,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学科选科深造,先在生药学教室下山顺一郎博士指导下学习生药学,后又在药物化学教室长井长义博士指导下专研生药化学。
1907年,他与王焕文、曾贞、伍晟、蔡锺杰等在东京发起留日药学生组织中华药学会,1908年秋,举行成立大会,选举王焕文为会长,伍晟为总干事,赵燏黄为书记(秘书)。他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以研究之所得,在学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川厚朴挥发油结晶成分之研究》和《胡麻油之分析化学》2篇论文。
1910年,赵燏黄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他参加了留日医药学生组织红十字会,归国支援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在浙军都督府、沪军都督府作医药救护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内务部卫生局科长,政府迁北京后,任内务部卫生司科长、代理司长。1912年,曾再度赴日,到帝国大学办理毕业手续,获药学学士学位。不久,政府改组,卸任出京,赋闲居沪。1915年春,应同学金体选之邀,在汉口歆生药房任药师,负责制剂技术。这年8月,他进入教育学术界,应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韩士澒之聘,任该校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卫生化学教授,教学之余,从事中药和卫生化学的研究。
1928年,赵燏黄受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之托,草拟了《国立中央研究院拟设中药研究所计划书》。1929年,受蔡元培之聘,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国药研究室研究员,专门进行本草学和生药学的研究。1934年9月,杨杏佛遇刺后,赵燏黄应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主任黄鸣龙聘返该校教授生药学。1934年,黄鸣龙赴德国深造,赵燏黄又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聘,任生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继续整理本草,研究国药。
“七七”事变后,赵燏黄在北平赋闲。1938年,回家省母,旋遭母丧,遂逗留上海,在上海新亚制药厂先后任技师、顾问,指导制药。1940年,任北平新亚药厂华北分厂厂长,专门从事利用华北及蒙疆产麻黄草提取麻黄素的研究。这时期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了中药研究所,赵燏黄受医学院院长兼所长鲍鉴清之聘,任医学院额外教授兼中药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与米景森、关克俭、张友棪、马世华等一道工作。1943年秋,医学院成立药学系,他兼任生药学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燏黄一度担任药学系主任,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由于院内英美派排挤德日派,他被迫离开药学系。虽然他不甘心放弃心爱的中药研究工作,但是为了生计,赵燏黄出任北平陆军医院药局主任,并在东皇城根甲21号公馆,挂着“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的牌子,从事业余研究。1948年,他曾以“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名义送交平津区十二科学团体北平药学会论文摘要。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收陆军医院,殷希彭部长了解赵燏黄曾发表过《祁州药志》等专著,赞赏他的研究中药以代替西药进口的主张,但当时尚无此机构,新建则人力物力均有困难。同年6月9日,赵燏黄写了《研究中药之经历及今后继续研究未竟工作之愿望》的报告。8月,他获准回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生药学。1951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成立中医研究所,他被聘为顾问,指导筹建中药研究室。1953年,他专为药学系新设置的生药学专业开设本草学课程。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他不但指导中药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中药的本草学和生药学研究,还举办讲座,系统介绍历代本草。晚年他埋头著述,在《国药与本草之检讨》的基础上,撰写《本草新诠》,未及完稿:1960年:不幸逝世。
^ 收 起
1905年秋,他自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大成中学校肄业,后入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学习。1907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补江宁公费生,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学科选科深造,先在生药学教室下山顺一郎博士指导下学习生药学,后又在药物化学教室长井长义博士指导下专研生药化学。
1907年,他与王焕文、曾贞、伍晟、蔡锺杰等在东京发起留日药学生组织中华药学会,1908年秋,举行成立大会,选举王焕文为会长,伍晟为总干事,赵燏黄为书记(秘书)。他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以研究之所得,在学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川厚朴挥发油结晶成分之研究》和《胡麻油之分析化学》2篇论文。
1910年,赵燏黄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他参加了留日医药学生组织红十字会,归国支援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在浙军都督府、沪军都督府作医药救护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内务部卫生局科长,政府迁北京后,任内务部卫生司科长、代理司长。1912年,曾再度赴日,到帝国大学办理毕业手续,获药学学士学位。不久,政府改组,卸任出京,赋闲居沪。1915年春,应同学金体选之邀,在汉口歆生药房任药师,负责制剂技术。这年8月,他进入教育学术界,应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韩士澒之聘,任该校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卫生化学教授,教学之余,从事中药和卫生化学的研究。
1928年,赵燏黄受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之托,草拟了《国立中央研究院拟设中药研究所计划书》。1929年,受蔡元培之聘,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国药研究室研究员,专门进行本草学和生药学的研究。1934年9月,杨杏佛遇刺后,赵燏黄应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主任黄鸣龙聘返该校教授生药学。1934年,黄鸣龙赴德国深造,赵燏黄又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聘,任生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继续整理本草,研究国药。
“七七”事变后,赵燏黄在北平赋闲。1938年,回家省母,旋遭母丧,遂逗留上海,在上海新亚制药厂先后任技师、顾问,指导制药。1940年,任北平新亚药厂华北分厂厂长,专门从事利用华北及蒙疆产麻黄草提取麻黄素的研究。这时期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了中药研究所,赵燏黄受医学院院长兼所长鲍鉴清之聘,任医学院额外教授兼中药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与米景森、关克俭、张友棪、马世华等一道工作。1943年秋,医学院成立药学系,他兼任生药学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燏黄一度担任药学系主任,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由于院内英美派排挤德日派,他被迫离开药学系。虽然他不甘心放弃心爱的中药研究工作,但是为了生计,赵燏黄出任北平陆军医院药局主任,并在东皇城根甲21号公馆,挂着“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的牌子,从事业余研究。1948年,他曾以“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名义送交平津区十二科学团体北平药学会论文摘要。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收陆军医院,殷希彭部长了解赵燏黄曾发表过《祁州药志》等专著,赞赏他的研究中药以代替西药进口的主张,但当时尚无此机构,新建则人力物力均有困难。同年6月9日,赵燏黄写了《研究中药之经历及今后继续研究未竟工作之愿望》的报告。8月,他获准回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生药学。1951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成立中医研究所,他被聘为顾问,指导筹建中药研究室。1953年,他专为药学系新设置的生药学专业开设本草学课程。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他不但指导中药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中药的本草学和生药学研究,还举办讲座,系统介绍历代本草。晚年他埋头著述,在《国药与本草之检讨》的基础上,撰写《本草新诠》,未及完稿:1960年:不幸逝世。
^ 收 起
《祁州药志》属药物学专着。鉴于民国期间版本众多,故选用最早或最佳版本为蓝本,并与其它不同版本的同类医书校对,同时又与相关的医书文献进行旁校,力求校勘准确无误。篇首,附点校者的研究论述,介绍作者的学术思想与特点,使读者从中了解该名医的专长及其代表作在近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祁州药志》所列药材的原植物学名、化学成分名称、含量、计量单位,以及所引地名、人名译名等与现代的或略有出入,但为保持原貌,均未做更改,仅供参考。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