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作者:(匈)赫勒 著,衣俊卿 译
出版: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4
丛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页数:266
定价:38.00 元
ISBN-13:9787811292695
ISBN-10:7811292696
去豆瓣看看 中译者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编 特性、个性、社会、类本质
第一章 “日 常生活”的抽象概念
第二章 “个人”:概念解析
一“个人”范畴:(一)特性
二“个人”范畴:(二)个性
第三章 个人和他的世界
一 作为阶级单元的个人
二 团体和个体
三 个人和群伙
四 个体和共同体
五 为我们意识
第二编 日常与非日 常
第四章 日常生活的异质性
一 “总体的人”的对象化
二 日 常思维和非日 常思维
三 日 常生活和社会结构
四 同质化
第五章 从日常到类
一 工作
二 道德
三 宗教
四 政治与法
五 科学、哲学和艺术
第三编日 常生活的组织架构
第六章 “自在的”对象化和“自为的”对象化
一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
二 “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
三 “自在与自为
四 “为我们存在
第七章 “自在的”类本质活动
第八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
一 重复
二 “规则一特征”和规范性
三 符号系统
四 经济五 情境性
第九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特殊属性
一 对象世界
二 习惯世界
三 语言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行为与知识的一般图式
一 实用主义
二 可能性
三 模仿
四 类比
五 过分一般化
六 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
第四编 产生于日 常生活之中的、有助于“自为的”类本质的需要和对象化的根基
第十一章 日 常知识
一 日常思维的内涵
二 日常知识的人本学特征
三 当我们断言“认识某物”时意味着什么
四 日常思维的理论态度的类型
第十二章 日常交往
一 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反映的日 常交往:平等与不平等
二 日常交往的模式
三 日常交往中的定向性情感(爱和恨;依恋)
四 日常空间
五 日常时间
六 日常生活的冲突
七 日常“满足”:它的成分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个性
一 个性同日常生活结构的关系
二 作为个体“自为存在”的个性
三 日 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主要术语译文对照表
阿格妮丝?赫勒(AgnesHeller,1929-),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该学派的发言人。赫勒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1947年考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加入共产党,并很快转入哲学系学习,成为卢卡奇的学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53年赫勒在卢卡奇的直接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在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任教,成为卢卡奇的助手。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匈牙利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对修正主义运动,卢卡奇和赫勒等人都受到严厉的批判。赫勒被开除出布达佩斯大学,去一所中学任教。直到60年代初,情况才有所改变。卢卡奇重返哲学界,赫勒在1%3年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反并在匈牙利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以赫勒为代表的卢卡奇的学生们组织了一个名叫"布达佩斯"的小组,经常在一起讨论异化等理论问题,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基本思想出发,致力于“社会主义的人道化”。1971年卢卡奇逝世后,布达佩斯学派主要成员陆续把活动中心转移到国外。1977年,赫勒与丈夫费赫尔到澳大利亚,先后在悉尼和墨尔本的大学任教,1986年转到美国纽约社会研究院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任教。赫勒至今依旧活跃在国际学术论坛上。
《日常生活》说的一点是,之所以如此强调开展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并非我个人的某种学术偏好,而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地位使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全面系统地开展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界不容忽视的重大学术任务。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