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七种类型
作者:[英]威廉·燕卜荪 著,周邦宪,王作虹,邓鹏 译
出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10
丛书:学院丛书
页数:391
定价:25.50 元
ISBN-10:7810193791
ISBN-13:9787810193795
去豆瓣看看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说明
第一章
将要讨论的意义的各种类型;纯声音和氛围的问题。当细节同时以几种方式产生效果,比如与几种相似点比较,几种不同处对仗,“比较”的形容词,淡化比喻以及音律暗示的额外意义,这时便产生第一种类型的朦胧。戏剧反讽的附加意义。
第二章
在第二种类型的脆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意义溶为一种意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双重语法。乔叟作品中的朦胧,十八世纪,T.S.艾略特。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校勘以及“the+A+B+of+C”形式的几句题外话。
第三章
作为第三种类型的朦胧,必须要具备这样的
威廉·燕卜荪,英国批评家、诗人。1906年9月27日生于约克郡。1920年入温彻斯特学院学习。1925年进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后改读英国文学。1930年出版《朦胧的七种类型》。这是他的成名之作。1931年至1934年任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英国文学教授。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英国文学教授。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不久平津沦陷,燕卜荪随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向南方撤退,先到长沙,后又迁到昆明。1940年返回英国。1941-1946年任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编辑。1953年起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的“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燕卜荪形式主义的努力,也体现了燕卜荪理论的困境。它启示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美”这一价值尺度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