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作为创作主题的著名长篇小说,因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即是指“发生在水边的故事”, 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便是本书的创作原形及命名的由来。一部《水浒传》,以其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法,全面展现出一场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水浒传》又如同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为后世详尽展现出大宋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市井风情,使后人有机会了解到它的部分原貌。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生动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为读者描绘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千古不衰的梁山英雄形象。这些人物角色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他们侠肝义胆、以报天下之不平为己任,性格特征更是鲜明生动、光彩照人。《水浒传》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使所述故事极富传奇色彩,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回目中的故事,更是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在语言方面,《水浒传》以民间口语作为基础,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感觉明快、洗炼、准确、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十分灵动而传神;在叙事方面,作者主要使用白描的方法,使全书简洁明朗,没有过于冗长繁琐的段落描写。此外,在描写人物语言这一方面,《水浒传》更是展现出其作者的高超水平,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其性格特点,而且对于角色的出身地位,及其所受文化教育程度而形成的特定思想也能传达得活灵活现,真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口声。”
《水浒传》是由民间无名作者与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结晶,其成书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书中所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大宋宣和年间,因其声势十分浩大而在民间产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奇闻异说。这些传说故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讲述者们的加工增饰,因此广泛盛行于民间;同时,由于宋代说书伎艺异常兴盛,使得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被专业说书艺人采集、汇编后作为其创作话本的素材。时至元朝初年,在评书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更已构架出后世《水浒传》的基本故事梗概。此外,在元杂剧中也有大量题材取于水浒故事的剧本流传下来。这些都为该书作者的创作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施耐庵便是在长期收集、汇编民间传说、评书话本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后写成此书的。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其中前半部主要描写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以及之后的聚义过程,直至接受朝廷招安;后半部分则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征辽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以及梁山好汉们的最终结局。从思想内容上讲,《水浒传》的前半部分突出“官逼民反”的主旨,后半部则体现出宋江等人“替天行道”的道德标准。对于梁山好汉最终接受招安并为国效力的结局,鲁迅曾评价道:“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同样,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借用“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悼念这些书中的人物,说他们“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本书为详细解读《水浒传》作出努力,试图从人物、故事及全书所涉及的其他多种方面入手,使读者全面了解书中的内容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读者还原梁山好汉们曾经生活、战斗的时代之风貌。编者大量参考、借鉴了多位知名水浒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力图以多种视角探询这些历史迷团。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