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自 序 /1
理论型的经世之学
——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 /1
一 引 言 /1
二 《大学衍义》的特别强调——“诚心”理念/3
三 真德秀的政治遭遇与著作《大学衍义》的关系 /6
四 真德秀对宋理宗的观感与《大学衍义》的
用意的关系 /9
五 《大学衍义》的评价与经世之学内容的争论 /13
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 /20
查看完整
理论型的经世之学
——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 /1
一 引 言 /1
二 《大学衍义》的特别强调——“诚心”理念/3
三 真德秀的政治遭遇与著作《大学衍义》的关系 /6
四 真德秀对宋理宗的观感与《大学衍义》的
用意的关系 /9
五 《大学衍义》的评价与经世之学内容的争论 /13
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 /20
查看完整
朱鸿林,195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惠来。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学组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Asia Major学报编委。曾获选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驻院学人,香港中文大学颁予校长模范教学奖。专门研究领域为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著有Calligraphy and theEast Asian Book(Boston:Shambhala Press,1989)、《明儒学案点校释误》(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1)、《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等书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本书从不同的人物传记、著作和历史评价的述析中,显示出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学影响者的一些学术、文化理念和理想,他们应对所遇到的身心家国和道德文化问题时的思想和作为,以及他们的构思和体现所受到的历史认受。这些人物的个人表现及其获得的当时及后代反应,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近世读书和士大夫对于儒学的实质的思辨、习行和问学情形。
自 序 /1
理论型的经世之学
——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 /1
一 引 言 /1
二 《大学衍义》的特别强调——“诚心”理念/3
三 真德秀的政治遭遇与著作《大学衍义》的关系 /6
四 真德秀对宋理宗的观感与《大学衍义》的
用意的关系 /9
五 《大学衍义》的评价与经世之学内容的争论 /13
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 /20
一 前 言 /20
二 熊禾的传记资料检讨 /21
三 熊禾的生平和历史待遇 /24
四 结语 /30
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问题及其从祀孔庙议案 /37
一 前 言 /37
二 熊禾的师承问题 /38
三 熊禾的学术思想和主张 /42
四 熊禾的学校祀典议论 /46
五 熊禾的著述 /50
六 熊禾的文集 /53
七 熊禾从祀孔庙的议案及其意义 /58
八 结 语 /64
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70
一 引 言 /70
二 野史对明太祖的误会事例 /71
三 元朝的孔子崇拜情况 /74
四 明初的兴学与祭祀先师礼仪 /79
五 明太祖对衍圣公和孔裔的礼遇 /87
六 明太祖朝孔庙祀事的议论 /96
七 结 论 /106
丘濬《朱子学的》与宋元明初朱子学的相关问题 /120
一 引 言 /120
二 《朱子学的》的内容 /122
三 《朱子学的》的宗旨和编纂理据 /127
四 宋元朱子学读本的编辑和流传 /131
五 结 语 /137
《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 /143
一 引 言 /143
二 《朱子学的》的版本与流传情况 /145
三 《朱子学的》的评价 /153
四 结 语 /156
丘濬《大学衍义补》及其在十六七世纪的影响 /162
一 引 言 /162
二 《大学衍义补》的著作意旨与背景 /163
三 《大学衍义补》的内容梗概 /165
四 《大学衍义补》的影响 /167
五 结 语 /177
陈白沙的出处经验与道德思考 /185
一 引 言 /185
二 中年以前的遭遇与言论 /187
三 应召人京的始末 /192
四 后期对出处问题的看法 /204
五 结 语 /212
明儒湛若水撰帝学用书《圣学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与内容特色 /220
一 引 言 /220
二 湛若水与《格物通》的问题 /221
三 《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228
四 《格物通》的内容特色 /241
五 结语 /249
明代嘉靖年间的增城沙堤乡约 /259
一 引 言 /259
二 沙堤乡约时代增城县的问题 /261
三 沙堤乡约的地点 /263
四 组织、成员、经费 /265
五 缘起与实现——湛若水家族与个人历史 /266
六 活动项目和仪式 /272
七 乡约约文和训谕经书讲义 /274
八 目的与特色 /277
九 成效探讨 /281
十 从沙堤乡约看明代乡约的性质与功效等 /286
十一 沙堤乡约所见的乡约明代中叶意义 /297
十二 结语 /300
《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312
一 引 言/312
二 从祀阳明历程的开端/314
三 《王文成公全书》编刊者谢廷杰的事略/315
四 有关杭州本与应天本《王文成公全书》的问题 /317
五 阳明从祀的再议 /322
六 隆万间人对阳明的认识及其意义 /323
七 结 语/328
略论叶春及之功业和经世政论 /334
一 引 言 /334
二 叶春及的功业 /335
三 叶春及的经世政论 /341
四 余 论 /347
为学方案
——学案著作的性质与意义 /355
一 引 言 /355
二 “学案”的定义与体裁 /356
三 早期学案著作的意旨与性旨 /358
四 《明儒学案》的“学案”意义 /366
五 “学案”观念与获学之道 /371
^ 收 起
理论型的经世之学
——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 /1
一 引 言 /1
二 《大学衍义》的特别强调——“诚心”理念/3
三 真德秀的政治遭遇与著作《大学衍义》的关系 /6
四 真德秀对宋理宗的观感与《大学衍义》的
用意的关系 /9
五 《大学衍义》的评价与经世之学内容的争论 /13
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 /20
一 前 言 /20
二 熊禾的传记资料检讨 /21
三 熊禾的生平和历史待遇 /24
四 结语 /30
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问题及其从祀孔庙议案 /37
一 前 言 /37
二 熊禾的师承问题 /38
三 熊禾的学术思想和主张 /42
四 熊禾的学校祀典议论 /46
五 熊禾的著述 /50
六 熊禾的文集 /53
七 熊禾从祀孔庙的议案及其意义 /58
八 结 语 /64
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70
一 引 言 /70
二 野史对明太祖的误会事例 /71
三 元朝的孔子崇拜情况 /74
四 明初的兴学与祭祀先师礼仪 /79
五 明太祖对衍圣公和孔裔的礼遇 /87
六 明太祖朝孔庙祀事的议论 /96
七 结 论 /106
丘濬《朱子学的》与宋元明初朱子学的相关问题 /120
一 引 言 /120
二 《朱子学的》的内容 /122
三 《朱子学的》的宗旨和编纂理据 /127
四 宋元朱子学读本的编辑和流传 /131
五 结 语 /137
《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 /143
一 引 言 /143
二 《朱子学的》的版本与流传情况 /145
三 《朱子学的》的评价 /153
四 结 语 /156
丘濬《大学衍义补》及其在十六七世纪的影响 /162
一 引 言 /162
二 《大学衍义补》的著作意旨与背景 /163
三 《大学衍义补》的内容梗概 /165
四 《大学衍义补》的影响 /167
五 结 语 /177
陈白沙的出处经验与道德思考 /185
一 引 言 /185
二 中年以前的遭遇与言论 /187
三 应召人京的始末 /192
四 后期对出处问题的看法 /204
五 结 语 /212
明儒湛若水撰帝学用书《圣学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与内容特色 /220
一 引 言 /220
二 湛若水与《格物通》的问题 /221
三 《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228
四 《格物通》的内容特色 /241
五 结语 /249
明代嘉靖年间的增城沙堤乡约 /259
一 引 言 /259
二 沙堤乡约时代增城县的问题 /261
三 沙堤乡约的地点 /263
四 组织、成员、经费 /265
五 缘起与实现——湛若水家族与个人历史 /266
六 活动项目和仪式 /272
七 乡约约文和训谕经书讲义 /274
八 目的与特色 /277
九 成效探讨 /281
十 从沙堤乡约看明代乡约的性质与功效等 /286
十一 沙堤乡约所见的乡约明代中叶意义 /297
十二 结语 /300
《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312
一 引 言/312
二 从祀阳明历程的开端/314
三 《王文成公全书》编刊者谢廷杰的事略/315
四 有关杭州本与应天本《王文成公全书》的问题 /317
五 阳明从祀的再议 /322
六 隆万间人对阳明的认识及其意义 /323
七 结 语/328
略论叶春及之功业和经世政论 /334
一 引 言 /334
二 叶春及的功业 /335
三 叶春及的经世政论 /341
四 余 论 /347
为学方案
——学案著作的性质与意义 /355
一 引 言 /355
二 “学案”的定义与体裁 /356
三 早期学案著作的意旨与性旨 /358
四 《明儒学案》的“学案”意义 /366
五 “学案”观念与获学之道 /371
^ 收 起
朱鸿林,195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惠来。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学组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Asia Major学报编委。曾获选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驻院学人,香港中文大学颁予校长模范教学奖。专门研究领域为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著有Calligraphy and theEast Asian Book(Boston:Shambhala Press,1989)、《明儒学案点校释误》(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1)、《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等书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本书从不同的人物传记、著作和历史评价的述析中,显示出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学影响者的一些学术、文化理念和理想,他们应对所遇到的身心家国和道德文化问题时的思想和作为,以及他们的构思和体现所受到的历史认受。这些人物的个人表现及其获得的当时及后代反应,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近世读书和士大夫对于儒学的实质的思辨、习行和问学情形。
比价列表